读书的体会

Essay-5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May 20, 2021

我们一直在寻求什么?

引言

如果您在读过我的前几篇文章,您会知道我对于阅读的推崇和喜爱。

但是为什么呢?

(我这里的读书并不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而是阅读)

主体

Para 1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观点,“读书为什么要有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论点的持有者可能是读过康德之后,或者听说过康德之后提出的这个论点。

人是目的,永远不可将人用作手段。——康德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持反对态度。(不是康德的观点,如果这个人真的是读过康德之后提出的观点,我想 他或她 也没有读懂康德,也可能是故意误解)

使用反问的语气向别人提出质疑,体现出来的是论述者的傲慢——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好讨论的。这一类问题是否值得讨论并不是取决于其答案对于人类的价值,而是在于讨论的过程。讨论过程中,我们并不会因为争辩得面红耳赤而变得更加智慧。反而,在和风细雨的讨论中可能会蕴含着人类的思想又一次的伟大变迁。

再者,读书不是没有动机的。如果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那些没有表面目的 的事情 的潜藏的 目的很可能是肮脏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昭然若揭的,有些人说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有些人说是为了更好地牟取利益……

读书的目的千千万,始终离不开“提升智慧”。

Para 2

在我的观点中,提升智慧 与 修养灵魂 与 健全心智 是等价的。

灵魂从来不是听说过几句名言就能够得到锻炼的,更重要的是投身于实践中。当然,这里的实践并不是去验证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是去体验观点背后的力量。但是体验是困难的,你不知道如何去体验。

但是,读书所带来的心智的健全并不是将一位智者经过严肃思考后的观点 填鸭式地灌进你的大脑。读书带来的只是这个观点,你会体会到它的力量,如果你经过长久地思考可能会体验到。这位智者很可能会循序渐进地指引你走进 他或她 的论述中,但是我在大部分时间都难以体验

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在阅读一本书的同时,经过思考体验到观点。(我也不知道如何去体验,但是我已经体验过几次,后续再表)

Para 3

有些人秉持的观点是,读专业书、读人文社科类的书,不读哲学书、文学作品,因为那些没有用

那些文学性强、思辨性强的作品真的没有作用吗?

如果您持有这个观点的话,对于人类的思考没有用,提升智慧没有用,揭示世界的论述没有用,对于您这样的智者的批判没有用,请您去读那些所谓的十分实用的书籍。许多那样的书籍是没有思想的,只是教会您这样的蠢货 知识,同时让您自视甚高敢于去否认一切思想,拿着科学主义的幌子去做着中世纪的人所做的事情——杀死异端

如果您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头像还是一条思考中的狗,我想说那就是我的处境。

Para 4

其实,读书并不是只读深刻的名著。

阅读名著,很有可能读不懂,这是我的切身体会。我们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因为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智慧,或许我们的智力告诉我们已经能够读懂它,但是智慧却不认同。不过,有些名著一般是适于任何年龄段阅读的,它们是人类智慧的顶峰。

那些网络小说、通俗小说真的不值得阅读吗?这个问题就是在问,那些生活在世界上的普通人的声音是否真的不值得被倾听。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智慧,还有激情。那些小作者或许写不出来鸿篇巨制,但是他们的文字给人带来的体验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也想要展现出来自己的智慧,要么是他们的智慧不足,要么是他们像“茶壶倒饺子”一样倒不出来。如此之类的作者只得转向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激情的体验,让他们暂时忘却生活、逃避一会。心情平静下来,可能会想着这些痛苦并不算什么。

对于情节的追求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一些强烈、庸俗的感情体验也是一种享受。

Para 5

根据上面的论述,似乎什么书都是可读的。(某种程度上是的,如果你实在找不出来可读的理由,你可以说你体会到了人类的愚蠢)

其实并非如此,我读的书不多,而且专门挑那些比较好的书读。也会遇到一些书籍,它们被高估了。这就需要自己的判断能力了,在此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我也不太懂。

我想要说说我的体验

最近的一次体验就在前几天。或许是因为读尼采,也可能是我本身就有一些的狂妄。我渴求对一切不符合我心意的东西都进行批判一番,当然这一切我都有些习惯了。更主要的是青春期的躁动,这可能来源于这个年龄段的化学物质分泌,我对于谈恋爱有了迫切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发情了(因为感觉上不太好,所以解释了一下)。但是,理性还是阻止我去寻求一段没有经过深刻思考的情感。那天晚上,一直都有些无所事事的样子,甚至还专门写了一篇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写完日记,我的感觉也没有好上多少。

当我把日记本放入抽屉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悉达多》。整个抽屉只有这一本书,其他是我的日记本、便笺纸和一些琐碎的东西。我想着,反正也没有事情可做,拿出书读了一下。我发现我的生命似乎和悉达多重合了,我是如此的狂妄,陷入了如此境地。然后我就发现那种异样的情感也没有再困扰我了,虽然那天晚上失眠了,到3点钟才睡着。

乔文达听得入迷,还想继续提问,听更多关于佛陀的轶事。但悉达多催促他继续赶路。于是他们致谢后上路。几乎不用再询问方向,在赶往祗园的路上有众多乔达摩僧团的徒众和朝圣者。

夜晚抵达后,仍有众多僧俗陆续到来。一些人叫嚷着,请求分得留宿之处。两位沙门,习惯荒林丛莽生活,很快无声落定栖息,直至天明。日出时分,他们惊讶地发现,在此过夜的徒众和好奇者众多。着僧衣的僧侣穿梭于壮丽的祗园各处。他们三五成群,或坐于树下深入禅定,或谈经论道。

绿树成荫的院落宛如一座城池,挤满熙来攘往的人们。多数僧侣正手托钵盂外出,他们要进城为每日唯一的一餐乞食。

觉者佛陀也在清晨外出乞食。悉达多见到他。仿似神灵指点,他即刻认出他。他看见那位质朴无华的着僧衣者,手持钵盂,静默前行。“看!”悉达多轻声对乔文达道,“此人就是佛陀。”乔文达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位着僧衣的僧人,他看上去和其他僧人别无二致。

旋即,乔文达也认出了他:此人便是佛陀。于是他们跟随他,打量他。佛陀缄默前行,陷于沉思。他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佛陀安详肃静地前行,带着隐约的微笑,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他严格依照规范,同他的徒众着一致的僧衣,迈同样的步履。只是他的面庞,他的步态,他安然低垂的眼帘,宁和垂下的手臂,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彰显完善。他无欲满足,无所模仿。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他柔和地呼吸着。

乔达摩就这样穿过城邑乞食。两位沙门从他完满的安详中认出他,从他寂静的仪态中认出他。从他的全无所慕、浑然天成、无所烦劳中认出他。在他的周身,唯独充盈光明与和平。

“今天,我们将聆听至尊亲口宣法。”乔文达道。悉达多没有作答。他对法义全无好奇。他不相信法义能带给他新知。他和乔文达一样,已经一再从多方渠道获取佛陀法义的宗旨。

他仅仅专心致志地观察乔达摩的头部,他的肩膀,双足,他垂下的双手。他看上去仿佛每个指关节处都写满法义,都在言说,在吐纳,在散发真理的光辉。这个人,佛陀,周身上下乃至手指都是真的。这个人是神圣的。

悉达多从未如此敬重过一个人,从未如此爱慕过一个人。

两人默默跟随佛陀进城又返回。他们决定当天禁食。他们看见乔达摩还至本处,看见他走入弟子中用饭—— 他所食之少,连鸟儿都无法果腹—— 看见他步入芒果树的阴影中。夜幕降临,酷热消歇,祗园中的人们活跃起来,聚集在一处聆听佛陀宣法。

这时,他们听见佛陀的声音。那声音美满,安宁,平和。他论苦谛,苦之缘起及其灭往何处去。他平静的论述安详清晰。苦乃人生实相,但离苦之道业已被发觉,跟随佛陀即可脱离苦海。世尊以柔和坚定的声音论四圣谛,讲八正道。他耐心地以惯常的方式讲经,举证,温故。他的声音明亮而安静地盘旋在听者上空,如光影,如星辰。

讲经结束时已是深夜。一些朝圣者走上前去,请求皈依佛陀,加入僧团。乔达摩接纳了他们。他道:“你们都妥善地聆听了法义。来步入乐园,断灭一切苦难吧。”

看哪,腼腆的乔文达也上前一步道:“我也愿皈依您及您的法义。”他祈求加入僧众并被接纳。

随后,佛陀返回安寝。乔文达走向悉达多热忱地说道:“悉达多,我无权责备你。我们两人都聆听了世尊宣法,我们都认同法义。乔文达听后已皈依佛陀。可是你,我敬爱的人,难道不想步解脱之路?你还在犹豫,还在等待吗?”

悉达多听到乔文达的话如梦方醒。他久久地凝视着乔文达的脸。之后绝无戏言地轻声道:“乔文达,我的朋友,你已迈出步子,你选择了这条路。哦,乔文达,你一直是我的朋友,一直紧随我。我时常问:会有那么一天,乔文达听凭自己的心声,独自迈步前行吗?你看,你现在成了男子汉,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始终跟随他,哦,我的朋友!愿你寻得解脱!”

乔文达没有完全领悟悉达多的话。他急切地重复他的问题:“说吧,我求你,我亲爱的悉达多!告诉我,我们别无他途。所以你,我渴慕知识的朋友,你也会皈依佛陀!”

悉达多将手放在乔文达的肩头:“你并未理会我的祝愿。哦,乔文达。我再说一次:愿你将这条路走到底,愿你寻得解脱!”

乔文达顷刻间明白,他的朋友即将离开他,他哭了起来。“悉达多!”他悲戚道。

悉达多亲切地对他说:“别忘了,乔文达,你已是佛陀的沙门!你弃绝了故乡和双亲,弃绝了出身和财产,弃绝了自己的意志,弃绝了友谊。这是法义的要求,佛陀的意志,也是你的心愿。明天,哦,乔文达,我将离开你。”

两人长久地在林中漫步。安寝后仍久久无法入眠。乔文达不断地追问他的朋友,他想听他解释,他为何不容身乔达摩之法义,他在他的法义中发现了什么瑕疵。而悉达多却总是驳回追问:“不要再问了,乔文达!佛陀的法义非常之好,我怎么可能发现瑕疵?”

复日清晨,一位年长的佛陀弟子召集祗园中刚刚皈依佛陀的僧众,分发僧衣,指示他们初步法理及僧团戒律。这时,乔文达出离僧团,再次拥抱了他青年时代的朋友,之后便加入了新皈依者的行列。

悉达多则沉思步入林中。在路上,他遇见了世尊乔达摩。他恭敬地向世尊问安。因见世尊目光慈蔼安详,这位青年便鼓起勇气,请求同世尊交谈。世尊默默首肯。

悉达多道:“昨天,哦,世尊,我有幸聆听您奇异的法义。我和我的朋友远道而来听您宣法。我的朋友将留在此处,他已皈依于您。我却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

“随你的心意。”世尊谦逊地说。

“我的话可能太过放肆。”悉达多继续道,“但如若我不坦率地将我的思想奉告世尊,我便无法离去。世尊佛陀,您可否再留一步?”

佛陀默默首肯。悉达多道:“世尊佛陀,您的法义令我钦佩。它清晰无瑕,证据确凿;您将世界以一条充满因果的永恒的链,一条从未有过任何瑕疵的链,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从未如此清晰,从未如此不可辩驳地被呈示出来。婆罗门如若聆听您的法义,看到这个完满融通的世界,这个无瑕、清澈如水晶、不依赖偶然、不决于诸神的世界,必定心潮澎湃。无论世界是善是恶,无论生命自身是苦是乐—— 这或许悬而未决,也并非最为本质—— 但是世界的统一,所有事件的休戚相关,大小事物席卷于同一潮流中,起源于同一起源,遵循同一生成及灭亡的律法,已从您完满的宣讲中得到阐明。哦,功德圆满的佛陀,只是,在您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这一小小的缝隙让这个统一的世界呈现出些许陌生、些许新奇;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这个小漏洞,这个小断裂,让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变得破碎,失去效力。但愿您能宽恕我所提出的异议。”

乔达摩安静地听着,纹丝未动。这位功德圆满的觉者以慈蔼、谦和而清晰的声音道:“你聆听了法义。哦,婆罗门之子,难得你深深地思索法义。你在法义中发现了一个漏洞,一个缺口。愿你能继续深入地思考。但是你这勤勉之人,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无论辩辞美或丑,聪慧或愚蠢,总有人赞许,有人鄙夷。你从我处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它另有他图;它的宗旨乃是济拔苦难。这就是乔达摩的法义,别无其他。”

“哦,世尊佛陀,但愿您不怪罪我。”青年人道,“我并非为争辩与您交谈。您所言极是,辩辞微不足道。请容我再说:我未曾有刹那怀疑过您。未曾有刹那怀疑过您是佛陀,您已功德圆满。您已抵达无数婆罗门及婆罗门之子求索之巅峰。您已超拔死亡。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 这就是我的想法,哦,世尊,没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哦,世尊佛陀,您从未以言辞或法义宣讲您在证觉成道之际所发生的事!世尊佛陀的法义多教人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就是我在聆听法义时思考和认识的。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 并非去寻找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 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我将常常怀想今天,哦,世尊佛陀,我将怀想此刻,这个我亲眼见到圣人的时刻。”

佛陀安静地低垂眼帘,他那玄妙莫测的面庞散溢着彻底的安宁。“愿你的思索,”至尊悠然道,“愿你的思索无误。愿你实现目标!但请告诉我:你可见到我的僧团?那些皈依法义的我的众多弟兄?你是否认为,陌生的沙门,你是否认为,放弃法义,回到极尽声色的世俗生活对他们更有益处?”

“这样的念头我从未有过!”悉达多高声道。“愿他们遵循法义,实现宏愿!我无权论断他人的生活!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必须做出判断。我必须选择,必须放弃。我们沙门寻求弃绝于‘我’,哦,世尊。假如我皈依于您,哦,世尊,我担忧我的‘我’只是表面地、虚假地获得安宁,得到解脱。而事实上,我的‘我’却仍在生存、壮大。因为,我会将法义,我的后来者,我对您的爱,以及僧团当作我。”

乔达摩似笑非笑,他的明澈安如磐石。他善意地凝视这位陌生人且以一种隐微的神情同他道别。“你很聪明,哦,沙门。”世尊道,“你能言善道,我的朋友。要提防不要太过聪明!

佛陀缓步离去。他的目光和神秘的微笑永远镌刻在悉达多的记忆中。“这般目光和微笑我从未见过;如此行走、端坐之人我从未见过。”他想,“惟愿我也有这般目光及微笑,能如此行走及端坐。如此自由、神圣、隐晦,又如此坦率。如孩童,又饱含秘密。只有潜入自己最深处的人才能有这般诚挚的目光和步伐。无疑,我也将潜入自己之最深处探寻。”

“我见到一个人。”悉达多想,“一个唯一令我垂青之人。他人断不会再令我垂青,再无他人。也再无法义能吸引我,因为连这人的法义也并未令我屈臣。”“佛陀劫掠了我。”悉达多想,“他劫掠了我,但他馈赠得更多。他夺走了我的朋友,那曾经信奉我,如今信奉他的朋友;那曾经是我的影子,如今是乔达摩的影子的朋友。而他所馈赠的,则是悉达多,是我的自我。”

引文来自于姜乙翻译的《悉达多》,可能你会认为悉达多是一位智者,但是读到后面你会发现他不过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可怜人罢了。我知道悉达多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我体验到了这本书。

其实还有几次体验的经历,等日后再表。

Para 6

马上上课了,简单总结一下。

读书是一件好事,不是唯一一件好事。

生活是一件好事,而且是唯一一件好事。

参考书籍

[1]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

佛陀的一生,你能从其中读到自己,希望你能够体验到,无论是哪个阶段。

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