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笔记》

Essays-in-Love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June 4, 2021

如果有人没有听说过爱,那Ta可能永远不会坠入爱河。

《爱情笔记》

前言

一部庸俗的爱情兴衰的小说,同时又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对于爱情的思考的散文集。

下面是摘录的一些句子,有些我赞同,有些我不赞同。仅凭自己的内心行事,毕竟我没这方面经验去发表长篇大论。

主体

  • 恋爱时,我们最向往缘分天定。然而,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与无法理解我们灵魂的人同榻共枕。如果我们相信,终有一天,命运会安排我们与梦中情人相会;或者有些迷信地幻想:冥冥之中有一个正是我们无尽思念的人,难道我们不该得到理解和原宥?也许我们的祈祷永无回应,也许彼此的心灵永难沟通,如果上天对我们还有些许怜悯,难道我们不能期盼在一次邂逅中与心仪的王子或公主不期而遇?难道我们不能暂时摆脱理性的责难,仅仅把这当作是爱情的一次无可避免的缘分天定?
  • 也许不过是细枝末节,但凡此种种的一致,难道还不足以让信徒们建立起一种新的宗教吗?
  • 我们让存在得以升华,获得意义;我们赋予时间本身并不具有的情节性。
  • 如果事物演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小而又小,但仍然实实在在发生了,那么给予它一个宿命的解释又何错之有?
  • 迷失在爱情中的我们提议说,某些事情之所以发生,是因其不可避免,借此来化解偶然性带来的全部恐惧,从而给我们乱糟糟的生活以持续下去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可以理解的。
  • 人们总是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去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人可能不是克洛艾——既然我已经爱上了她,我便不会再作如此思量。

    • 不知是不是臆想,我总感觉我似乎遇到了我从未遇到过的人。真是一个荒诞的想法,但又何能不让人着迷呢?
  • 因为出于瞬间的念头,人们没有透视对方的心灵,甚至为此付出蒙蔽自己的代价才因此而相爱。如果玩世不恭和爱情位于对立的两端,那么有时候我们是用相爱来逃避自己耽于其中、从而遭其弱化的玩世不恭。每一例一见钟情中都有对爱人品质的故意夸张。这种夸张的赞美使我们只会把精力倾注在一张特定的脸上,这张脸承载着我们草率而神奇的信念,不致使理想破灭。
  • 每一例相爱都是“希望”压倒“自知之明”的伟大胜利。我们跌入爱河,祈望不要在心上人身上发现我们自己的劣根——胆怯、脆弱、懒惰、无信、妥协忍让、粗鲁愚蠢。我们给心上人戴上爱的饰环,认为心上人能够超越我们自己犯下的一切错误,从而可亲可爱。我们从心上人的内心找到自己并不曾有的完美,盼望通过与心爱之人的结合,即可保有对人类的一种岌岌可危的信念。
  • 如果爱情生发得过于迅速,也许是因为对爱的向往催生了爱人的生成,需要促成了结果。先是想要爱某一个人,心上人的出现只是第二步——我们对爱情的渴望铸就了心上人的特征,我们对爱情的期盼唤来心上人的出现。

    • 我也有这种想法,但是我总是愿意将它放在一边。我相信再无聊的爱情也比无聊的解构主义来得更加富有激情、更加浪漫,尽管落得一场空。
  • 这真的就是爱情吗?仅共度了一个上午就说是爱,会被认为是浪漫的幻想和语义的错误。然而只有在不了解所爱之人时,我们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所以,面对如此多的忧虑,既有心理学的,也有认识论的,如果我仍然将其称之为爱,这也许来自这样一种认知,即这个词永远都无法精确地使用。既然爱不是地点,不是颜色,也不是化学品,而是所有这三者甚至更多,或并非这三者甚至更少,那么当谈到爱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可以如己所愿地畅所欲言,各行其是?难道这个问题还局限在学术领域的对与错?是真爱?抑或是一时的沉迷?如果不是时间,谁又能断定?

    • 既然我们认为这是 爱,那便是爱。
  • 是欲望使我成为一个侦探,一个不懈的线索搜寻者。如果我少一点这情感的折磨,就不会注意那些线索;是欲望使我成为一个浪漫的偏执狂,要从一切事物中解读出意义来;是欲望将我变成一个符号解码员,一个地貌风景的释义者。
  • 要把激情和爱情、迷恋和爱恋或不管什么事物区分开来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切取决于你所处的立场。
  • 我们自信能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征服我们最不在意的人,但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所需要的漫不经心,而且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真是爱情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 如果认为保持真实的自我是个人道德的基本标准,那么爱的诱惑让我在道德考验中一败涂地。
  • 吸引是一种表演行为,是从自发的行为向符合观众要求的行为的转变。
  • 性爱是肉体的产物,它无须思索,只求狂欢,直截了当,从理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肉体的欲望得到彻底的满足。与它相比,思索显得病态满面,病态地要求恢复秩序,是心灵不能屈从于肉欲洪流的标志。
  • 心灵永远不能离开肉体。认为灵与肉可以互为独立的想法是幼稚的。因为思索并不总是只意味着判断,思索还给人留下自己的空间,琢磨他人、产生共鸣、将自己带到肉体之外的地方,成为他人的肉体,感受他人的快感,体会他人的冲动,和他人共赴高潮,为他人达到兴奋顶点。没有心灵,肉体只能思索自己和自身的快感,于是也就不能携手共至巫山之巅,不能觉察他人的情欲线路。一个人必须要去思索那些自己没有感受到的东西。正是心灵带来了和谐一致,造成了脉动。如果让肉体任意行事,那么就只会一边是意乱情迷的丈夫,另一边是惊恐的圣洁处女。

    • 这是我应当了解的,我总是将灵魂置于肉体之上。这是十足的傲慢和偏见。
  • 这是一个没有时间的空间,压缩同时又膨胀,千变万化,形态万千,是世间的极致,所有语句和法则都无法描述;被压抑的言辞迸发成尖叫,意思不明,无关政治,毫无禁忌,只属于转瞬即逝的领域。
  • 当我倾心于她时,我几乎完全忽视了自己的爱会得到回应的可能性。这并非令我不高兴,我只是不曾考虑过这一点,我关注的是去爱而非被爱。
  •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自身而无害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 也许是因为有一种爱情源于一种念头,即,希望通过爱的结盟,和美丽而强大的上帝、俱乐部、她/他的结盟,使我们能够摆脱自己的弱点。但是一旦我们得到爱的回报,我们则被迫回头审视自己,并进一步审视对方那些曾经让我们生发爱意的美好之处。也许我们寻找的根本不是爱,只是一个值得我们信赖的人,然而如果我们爱的人转而信赖我们,我们又怎可再继续信赖他们?

    • 这是悲哀的根源之一……纪德的《窄门》中对这个命题有着深刻的讨论与思考,我没有读懂。
  • 西方思想中有一个悠久而阴森的传统,这个传统认为爱最终只能被认为是一种无法得到回应的东西,是一种倾慕,是马克斯主义分子的行事,看到爱情得到回报的可能越渺茫,欲望就越旺盛。根据这个观点,爱只是一个方向,不是一个地点,达到目的,拥有被爱之人后则会自行销蚀。
  • 爱情没有中间地带,只是一种方向,它所渴望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爱情达到目的之后,它也随之销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也随之湮灭。
  • 在绝大多数的男女关系中,通常都会有马克斯主义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解决得借助自我喜爱和自我痛恨之间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风,那么接受爱的一方就会断言心上人不适合自己;如果自我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

    • 马克斯主义:拒绝我,那么我就爱你。不要准时打电话给我,那么我就吻你。不要和我上床,那么我就崇拜你
  • 我们最容易爱上的人,是那些除了从他们脸上看到的、言谈中听来的之外再很少吐露自己的人。在想象中,一个人可以是无比的温顺,无尽的值得爱恋。如果想要适宜地梦想,那么就没有什么比为自己书写的爱情故事更浪漫的了
  • 她身上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优点,我却宁愿破坏我们的爱情也要紧盯住这一点不放?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对待一位朋友那样善意地向她撒谎?我惟一的理由就是,我爱她。她是我理想中人——除了这双鞋子——因此我被迫指出这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对朋友,我从来不会这么做。因为我爱她,所以我直言不讳——这是我惟一的辩词。

    • 在我看来,爱情的非理性是人本身的非理性的放大。
  • 幽默感很少为恋爱关系所有,几乎更不为一厢情愿的政治家所具备,幽默感能使政府和夫妻从忍无可忍中解脱出来。
  • 完美有一种专横的味道,也有一种枯竭的感觉,它甚至否定在创造完美的过程中观者的作用,它用明确的教条武断地发表评价。真正的美丽并不可测量,因为美丽是流动变化的。美丽只有从某些角度才为人所见,而并非所有的角度,并非永远都能看见。美丽危险地隐现在丑陋之间,有被人视为丑陋的可能。美丽并没有恰当地符合比例的数学原则,美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正是可能使自己显得丑陋的地方。美丽也许需要承受与丑陋共存的风险。

    • 有趣的思辨的观点,但也仅限于此了。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给它下定义,因为我们无法做到,那些解释总是差了点什么。
  • “……激励个人——再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激励他们——去履行丈夫—父亲和妻子—母亲的职责,组成核心家庭,那不仅是再生产和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保持目前存在的分配和消费产品及服务的需要。总之,是为了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将其作为目前的要务保持下去。”

    • 当今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还保留爱情的目的。似乎有几分道理,也似乎完全无法理喻。
  • 难道我没有责任成为自己爱情倾诉的作者?难道我不应该设计出与克洛艾的独一无二相称的表白?
  • 我明白过来,我已经多么深地陷入浪漫的病态之中。
  • 当面对的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时,怀疑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我们尽可以去怀疑一切。对于那些不是我们生活中最根本的事物来说,怀疑是毫发无损的。怀疑一张桌子的真实性无关紧要,然而怀疑一个人的爱情是否合理却令人痛苦不堪。

    • 又是非理性。荒诞啊,多么深刻的见解。
  • 妄想本身于人无害,只有当一个人唯妄想是从,当一个人不能为自身创造一种可以生存下去的环境时,妄想才有害于人。
  • 爱情也许是合谋的,但至少是真实的。
  • 也许我们真的并不存在,直到有人目睹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言辞达意地述说,直到有人能理解我们的语言。从本质上来看,只有被人爱恋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 《地下室手记》,曾思艺的后记中谈到身份焦虑的话题。那时候,我嗤之以鼻,因为我感觉这不够形而上,也就不足以让我用它来装逼。这时候想想,这一方面的解读完全能够成为人类世界的最为基础的最为深刻、最值得的思考之一。
  • 没有谁的眼睛能完全容下我们的“我”。我们总会被致命地或无关大局地砍去某一部分。
  • 我可能爱着克洛艾,但因为我了解她,所以我并不渴望她。渴望不会总是落在我们认识的人那里,因为她们的品质已被我们了如指掌,从而缺乏渴望所要求的神秘感。一张瞥过几眼或几个小时后就消失不见的脸是我们无法成形的梦想的催化剂,是一个虚无的空间,一个不可估量的欲望,无法攻克,不可诠释。
  • 如果哲学家向来提倡理性地活着,谴责被欲望驱使的生活,那是因为理性是持久的基本原则,没有时间的限制,不存在有效期限。
  • 伴随幸福而来的问题源自幸福的罕见、稀有,使人一旦接受,就会焦虑,害怕幸福短暂。
  • 我们都不明白那些眼泪、那些吼叫从何而来。
  • 无法知晓爱情如何走向终点的想法,困扰着每一个爱情故事,就如它的不可捉摸一样令人害怕。这是因为当健康而又精力充沛的我们努力想象自己的死亡时,爱的终结和生命的终结惟一的区别在于,至少对于后者来说,我们获得了一种轻松的想法,即了断尘缘之后的我们将对万般事物一无所知,但对于恋人们来说,却无轻松可言,他们知道关系的结束不一定是爱的终点,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也不是生命的尽头。
  • 爱情遭到毁灭的恋人不能接受毁灭的事实,仍然一如往日地行为处事。他们徒劳地以为,忽略死刑的裁决,就能阻止死亡的脚步。然而灭亡的标志随处可见,等待解读——如果痛苦还没有使我失去解读能力的话。
  • 如果遭遇痛苦有任何裨益,那么这裨益也许就在于,痛苦者可以将痛苦作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证明。
  • 我的优越感主要建立在我的孤立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我痛苦,因此我特殊。我不被理解,但正是因为不被理解,我肯定值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 痛苦者的高傲吗?我们应该知道这是脆弱的自尊和骄傲,不堪一击。
  • 世界并不反映我的内心,它是一个旋转着的独立实体,不管我恋爱还是失恋,幸福还是悲伤、活着还是死去。世界不会随着我的情绪变化改变它的面目;组成城市街道的巨石也不会为我破裂的爱情故事发出诅咒之声。

    • 我们早已知道世界不是绕着我们转的,但是当上帝死亡的时候,我们却宣称”我就是上帝“。总得一次强烈的打击,我们才会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慢慢生活,慢慢遗忘,如此往复。(人类的命运吗?多么可笑的宣言。)
  • 成熟的爱几乎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许,它的原理就是,敏锐地觉察到每个人的优点和缺陷。成熟的爱充满自我节制,不会将事物理想化,能够摆脱嫉妒、受虐狂或痴迷的困扰。成熟的爱是一种有性关系的友谊,相处和睦,令人愉悦,彼此回应。而不成熟的爱是一个在理想化和失望感之间摇摆不定的故事,一种狂喜、幸福与溺毙般和无比憎恶的感受夹杂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最终找到心上人的感觉伴随着从来没有过的迷失感。不成熟的爱,其逻辑顶点就是死亡,或是象征性的死亡,或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成熟的爱,其高潮就是步入婚姻和努力避免日常生活的龃龉(jǔ yǔ)导致的爱情破裂。不成熟的爱不接受妥协,而一旦我们拒绝妥协,就踏上了迈向终点的不归路。对于一个已经体验过不成熟激情的顶峰的人来说,步入婚姻是一个无法承受的代价——真还不如驾车冲下悬崖,结束一切。
    • 《爱的艺术》中也有这样的观点,但是我总是难以体会到成熟的爱的魅力。没有激情和忧虑的爱是否为爱?
  • 禁欲主义是对他人感情中的危险成分采取的一种原始的防卫方法,面对这种危险,人们需要拥有比在沙漠里生活时更大的忍受能力。禁欲主义呼吁人们过一种隐修克己的生活,避免感情的折磨,这只是试图否定某些人类需求的合理性,这些需求既存在潜在的痛苦,又是最为基本的需求。无论禁欲主义者是怎样的勇敢,但面对最真切的现实,面对爱情,他最终只是一个懦夫。
    • 没想到之前想要在《佛陀》中读到的,在这里发现了。但是,我已经完全放弃了这个想法(大概吧)。

后记

没想到竟然是这本书最后导致了我的一次顿悟。我早已预感它会发生,但没想到是这个时候。

Para 1

像许多18岁的年轻人一样,我写的关于爱情的文章有许多许多。无论是童稚的、天真的想法,还是故作老成的对于爱情的批判,还是最后流露出的对于爱情的向往……我都写过,只是不够深刻,至少是我自己的想法。

我也同样陷入过爱之中,尽管只是单方面的,然后被我自己掐死了。我原来认为那是真正的爱,是难以逾越的,是永恒的。不久前,我认为那样的爱不过是人类为了繁衍而分泌的化学物质营造出来的自我欺骗的情感,是完全肉体上的、low level的。

我阅读过的关于爱情的小说、散文、观点也有许多许多。网络小说、经典小说、心理学的这一部分,我都有涉猎。(尽管心理学不多)

记得去年疫情的时候还混单女主吧,那时候渴望的就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那种爱情,这算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了。突然想要推荐一本小说《那个明星来自地球》,这本小说不同于其他的网络小说:它有一些思辨性,它在废墟中营造一种理想……其实我就是非常喜欢女主 章依曼,或许带着几分滤镜去看待这本小说。作者的笔力比一般的网文写手要强,故事和其他的网络小说一样引人注目,同时不落俗套。我很喜欢它,甚至我的个人简介都是抄它的,但那的确是我。

Para 2

言归正传,这本书很不错。但是不推荐给那些正在恋爱的人阅读,除非你有很强的内心同时又非常盲目。

它谈论的不仅仅是爱情,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是爱情的一种解构和理性的思考的散文集。

主人公将爱情捧上神坛,同时又用力将它拽下来。他完全了解自己的情感不过是又一次的自我妄想与幻想,他完全了解除了怀疑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他还是不可自拔地坠入了爱河。

和人类一切思想一样,爱情是非理性的,爱是激情、爱欲、美和罪恶的结合。

Para 3

至于前面谈到的顿悟,或许是自我欺骗。像每一次的顿悟一样,我总是突然意识到了曾经经常听他人谈论的大道理的深刻性。

记得上一次是意识到了“人的主观性不可磨灭”,前几个月我一直将其作为一个论题,写了很多东西。

这一次是“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去生活”。听起来有些肤浅,但是稍微思考一下就发现这似乎是包罗万象的。接下来的几个月(或许是几年)我会慢慢的体验它。

我们总是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中,当我们在思考那些难以避免的没有答案的问题的时候,拿出自己最大的决心去体验生活,我们会真正发现答案就在生活之中。

爱情、死亡、绝望、荒诞、美、人生的各种焦虑全部交织在一起,我们应当发现,应当去体验。

或许在某一个时刻,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是这样……聆听血脉的呼唤,追随命运的召唤去生活,会发现人生确信无疑的有意义。

(这种东西写不出来,只是一堆空话,重要的是去体验,而且是在生活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