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至死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大罪人。
电视剧: 百度云 链接 提取码:njjp
简单的人物关系:荣如德译后记写到,读这本书不要看任何导论或者是人物关系,所以这仅仅是非常简单的人物简介。
前言
这是一本任何人读完都会受益的书:渴望爱情的人能够从中读到最真挚的爱情;想要了解他人心理的人能够读到众多人物的画像,而这些画像就是人类的画像;想要摆脱人类困境的人能够发现一条走不通的路;想要审视自我的人能够从任何一个人身上看到共性,无论是最为卑微的地痞流氓,还是高尚的梅诗金公爵……至于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就是四个人的合体。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神,甚至可能因为读了一本这样的书会病上几天。因为它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坏处,所以我们选择读这样一本书。
主体
Para 1
文学的力量在于敏锐的发现、表现的深刻,在感性的图像中展现世界的真相和人性深处的奥秘。
这本书完全做到了这一点,甚至还多出了对于人类困境的探讨。
Para 2
故事剧情的探讨。
我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阅读这一本书,还是在我看完电视剧熟悉剧情的情况之下。
尽管我熟悉剧情,但是读到许多情节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颤——实在是太震撼了。
- 娜斯塔霞将十万卢布丢入火中
- 公爵和罗果仁交换十字架
- 众人在列别杰夫家看望第一次癫痫发作的公爵
- 伊波利特的自白
- 娜斯塔霞和阿格拉雅的相遇
- 公爵和罗果仁在娜斯塔霞死后的交流
- ……
陀氏是展现人性的心理学大师,但是这本书的上述情节所展现出来的剧情的跌宕起伏完全不亚于任何一本通俗小说,而在同时刻画的人物形象却还是那么深刻、那么真实。
拿“娜斯塔霞将十万卢布丢入火中”来举例:如果用网文的套路来解释,这个情节可能算得上是“扮猪吃老虎”和“打脸”的翻版。从娜斯塔霞的歇斯底里中,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加尼亚的神情都被这个女人掩盖住了,他可是这一幕的主角。如果您能够体会到那样的震撼,我相信您会爱上娜斯塔霞,或者说是真正的怜悯她……
Para 3
爱情的探讨。
主要的爱情有:1娜斯塔霞对公爵的爱,2公爵对娜斯塔霞的爱,3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的爱,4阿格拉雅对公爵的爱,5公爵对娜斯塔霞的爱。
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认为1和3最能让人深思。
娜斯塔霞在寻求自我毁灭的途中,遇见了梅诗金公爵,“他是她唯一信任的人”。她在15岁的时候就幻想一位像公爵一样的白马王子出现在生命中,但是晚了。娜斯塔霞在遭受如此多的苦难之后,她将苦难归因于自己的罪恶,“我不能毁了他”是娜斯塔霞悲哀爱情的宣言,也是这段爱恋的最为诚挚的宣言。她的爱是热烈的、不求回报的,她想要让公爵幸福。这不同于《窄门》中的那种看似完美的爱恋,后者宣扬的是德行的增长,想要在爱中和爱人一起成长以求得完美的自我。(如果没有解读错的话)娜斯塔霞的爱是纯洁的,也是完美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世的。
罗果仁见到了娜斯塔霞的美貌之后完全迷上了她,而这种爱恋引导他走向了毁灭之路。有人认为这是完全的情欲之爱,但是我却总是难以认同。这种热烈到极端的爱不太可能是完全的情欲,公爵也对这个推测有否认,但是我找不到划线的地方了。罗果仁的爱是完全倾心于美的爱,他或许想要毁灭美,但是他的的确确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追寻了美。这是我们难以做到的,但也是罪恶的。
Para 4
人类出路的探讨。
美能拯救世界吗?答案是不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深知美不能拯救世界,却依旧创造了梅诗金这样一个基督的形象。梅诗金这样一个善的化身,能够容忍如此多的罪恶在周围盘旋,却不染一点污垢。他可以看穿那么多人,却依旧爱他们,对他们的不幸感到切身的痛苦。梅诗金坚信“美能够拯救世界”,就像另一个基督形象——堂吉诃德一样,他十分可笑。不同于堂吉诃德的“幡然醒悟”,他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我认为:他代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相信本源的基督教精神——基督的爱能够拯救世界的想法,陀氏在本书中完全蔑视、贬低了这种想法。他相信,却又毁灭了它。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中不想要体现他自己,他十分狡猾。每当你认为你已经完全了解他之后,他却又将你之前的想法推翻,好像在说“我不是这样的,也不是那样的”。
Para 5
人物形象的探讨就免了,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十分喜欢娜斯塔霞、将军夫人,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对于公爵有几分贬低(换个说法,我厌恶他)。
但是,这样的一本书还是有不足之处。
陀氏想要将每一个人物全部都刻画出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人类的作家,而不是仅仅几个人的作家。或许是时间太匆忙,这本书的后面三部的一部分完全比不上第一部。
第一部情节非常紧凑,十分引人注目。前面的种种铺垫似乎都是为了最后的几章的倾情爆发而产生的,主线明确,人物在短短几段中就能够体现得非常鲜明。而后面的三部,有几个部分的情节完全是为了展现人物形象而作的。这样跳转来跳转去,情节就显得混乱不堪,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知道陀氏想要写将军的可笑可悲之处,进而能够看出其先前行为的深意,不过我真的不太想了解,实在是太脱离主线了。(或许本书就没有主线,它可能想要描绘一幅人类的画卷,而不是区区几个人)
Para 6
没有摘抄,因为这里面每一个句子都要放到整本书中去体会。
其实还有很多相关的思考,没有事无巨细地写出来是因为有些我忘了、有些不够成熟。上面的想法仅仅是我第一次读的想法,而这本书是任何时期读都会有不一样想法的书。想法有些肤浅,因为写深刻一点的东西总是会带上自己的偏见和愚蠢。
最后,我得到的最浅显的道理:对陀氏的长篇小说,最少要拿整整两天来读。就算是这样,还是可能像他人评论的那样“一大块铁装进了你的脑子”。慢慢读,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