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屋手记》

Notes-from-the-Dead-House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June 16, 2021

我是想用一副直观而鲜明的图画来表现我们的整个监狱以及我这些年的人生感悟。我实现了这个目的了吗,我不知道。

答:你实现了这个目的,我能够认识到监狱了。我也能够看得更清楚一点了,人啊……

《死屋手记》

前言

陀哥的风格从这部作品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标志着一个天才的诞生。

这是一部温情之作,也是读陀哥作品以来我感到最轻松的一部作品。没有什么复杂的人物关系,类似于流水账,但是不同于一般的流水账。

下面是我摘录的句子。

主体

  • 一个人往往能忍耐若干年,他俯首听命,忍受最残酷的刑罚,可是有时,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琐事,甚至什么都不为,却突然发作起来。从某种观点来看,甚至可以把他叫做疯子;可是人就是这样的。
  • 大门外边是光明的自由世界,人们都过着一样的生活。不过在大墙里边却把那个世界想象成一个无法实现的童话。这里才是自己特殊的、无比丑恶的世界;这里有自己特殊的规章制度,自己的服装,自己的风尚和习惯,以及毫无生气的死屋,这样的生活是别处所没有的,人也是很特别的人。
  • 人的生命力真强!人是能适应一切的生物,我想,这是对人的最佳定义。
  • 在我服苦役的漫长的十年里,连一次,连一分钟独处的机会也没有,那是多么可怕和痛苦啊?
  • 在这个奇特的大家庭里有某种显著的共同点;即使是最突出、最有独特个性而无意中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也力求适应整个牢房的一般氛围。
  • 这种制度吸干了人的生命汁液、使他的心灵枯竭、软弱、惊恐不安,然后却把精神枯萎的木乃伊、一个半疯子奉为改造和悔罪的典型
  • 没有劳动,没有合法的正当收入,人是无法生活的,他会腐化堕落,变成野兽。
    • 存在感、他人的认同、物质上的,还有什么,有待发现
  • 就说劳动吧,我觉得并不十分繁重,算不上什么苦役,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了,说这种劳动是繁重的苦役,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它艰苦而持续不断,而是因为它是强制性的,是在棍棒的驱使之下非干不可
    • 上世纪的尝试的失败也有这个原因。人从来不是畏惧劳累的,Ta只是主观的,而这是不可磨灭的
  • 后来我才懂得,除了自由被剥夺,除了强制劳动,在苦役生活中还有一种痛苦,比其余的一切都更为强烈的痛苦。这就是:强制的群居
  • 全俄国的所有囚犯都知道,最同情他们的是医生。他们对囚犯从来都一视同仁,而其他的人几乎全都不知不觉地厚此薄彼,也许只有普通的民众例外。民众从来不因为囚犯的罪行而责备他,不管是多么骇人的罪行,而且因为他受到了惩罚乃至因为他的不幸而宽恕他的一切
    • 这是俄罗斯的民族特性吗?我很难就这一点感同身受
  • 精神上的痛苦比任何肉体的磨难更难以忍受。平民百姓来到监狱,是进入自己熟悉的社会,也许还是一个更有文化的社会。当然,他失去的很多——家乡、家庭、一切,但环境还是原来的那个环境。一个有教养的人依法受到与平民百姓同样的惩处,他所失去的却往往比后者多得不可比拟。他不得不抑制自己所有的内心需求、所有的习惯;陷入他所不能满意的环境,要学会呼吸一种不同的空气……这是从水中捞出来丢弃在沙地上的一条鱼……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依法惩处,对他来说却往往痛苦十倍。
    • 这是贵族所失去的,人从来都不能一概而论
  • 也许这些人并不比留在监狱外面的其余的人坏到哪里去呢。
  • 要真正认识一个人是很难的,即使在相识多年之后。
    • 我们往往都很难认识自己,更不用说他人了
  • 这一切他都敢作敢当,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相信,他这个可怜虫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 一个人被活活埋在棺材里,醒来后便拼命撞击自己的棺材盖,使尽力气要推开它,当然,理智会让他明白,他的一切努力都将归于徒劳。但问题恰恰在于,这时已谈不上理智了:这时只有痛苦的痉挛
  • 对别人的最崇高的爱同时也是最大的利己主义。可这里哪有什么利己主义呀——我实在无法理解
  • 我从狱中生活的第一天起就梦想自由。我心爱的活动就是运用千百种方法来计算,我的狱中生活到哪年哪月才是尽头。我甚至没有任何其他想法,深信任何一个被限期剥夺自由的人都会采取这样的行动。
    • 倘若没有这个盼头,谁能这样戴着铁链熬过五年或六年而不死去或发疯呢?还会有谁肯这样坐牢呢?
  • 自由的人也有期望(例如期望改变命运、完成某项任务),但他在生活着,行动着;正常生活的发展变化完全吸引着他。
    • 任何一个苦役犯都感到,他不是在自己的家里,倒像是一个匆匆过客
  •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谁,也不管他的地位多么卑微,哪怕是本能地、下意识地,但毕竟需要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 我的眼睛再也看不见生我养我的家乡;无辜忍受煎熬是我一生注定的宿命。屋顶上雕鸮一声长鸣响遍丛林,心在呻吟,愁肠百结,那是我无缘到达的地方。
    • 一首诗,断肠诗
  • 难道给犯人钉上脚镣就是为了不让他逃跑或妨碍他逃跑?绝对不是。镣铐仅仅是一种示众、羞辱以及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至少初衷是这样。镣铐从来就不能妨碍任何人逃跑。最迟钝、最笨拙的囚犯也不费什么事就能很快地把镣铐锯断或用石头砸开。脚镣是起不了什么预防作用的;既然是这样,既然脚镣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对已判决的苦役犯进行惩罚,那么我又要问了:难道是要惩罚将死之人?
    • 折磨人吗?为什么
  • 在面临惩罚时,很少有人能保持冷静,甚至那些已经屡次挨打而且打得很重的人也不例外。这时犯人总是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但纯粹是生理上的恐惧,一种压倒一切精神特点的不由自主和不可遏止的恐惧。
  • 一个人有权对另一个人施加肉体惩罚,这是社会的弊端之一,是消灭公民意识在社会中的任何萌芽、任何尝试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也是社会必然地、不可抗拒地日益腐化的充分理由。
  • 它在孤独而愤怒地等候死亡,不相信任何人,也不与任何人和解。自由、刚强的鸟儿,不可能习惯于牢笼里的生活。
  • 没有一个目的和对目的的追求,没有一个活人能真正地活着。失去目的和希望,人往往会苦闷得变成一个怪物……我们所有人的目的就是自由和出狱。
  •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人。然而这个想法太抽象。忽略了很多实际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理解。
    • 人人都引用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第一段话,但是其中并没有什么思想,只不过是一句空话。陀哥将空话变成了一次次锤击,猛烈地与你的内心碰撞
  • 我的信念不是来自书本知识,不是来自思辨,而是来自实际生活,而且我有非常充分的时间来检验我的这个信念。
    • 我应当做到这一点,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获得信念
  • 领头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不论在哪里,他们都是彼此相似的。这些人热情、渴望正义,并且极其天真而真诚地相信,正义是一种必然而不容置疑的、主要是可以立即实现的可能性。这种人不比别人笨,其中甚至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太性急,因而缺乏计谋和手腕。在所有这些事件中,如果也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善于巧妙地引导群众并赢得战斗,那么他们就成为另一种类型的人民的领路人和天然领袖了,这一类人在我们这里是非常少的。
    • 刘邦如此,朱元璋如此,教员如此……以后还有谁呢,谁能够拯救这个腐朽的社会呢?
  • 往往有一种很聪明的人,有时却会形成一些完全悖谬的观念。但这些观念是饱经忧患而获得的,是付出那么沉重的代价而得来的,要摆脱它们未免太痛苦了,几乎是不可能的。
    • 这才是不幸的人
  • 在精神上孤独的我,重新审视我以往的全部生活,逐一思考直至最微末的细节,独自坚定而严格地进行自我审判,我有时甚至感谢命运赐予我孤独,没有这种孤独就既不会有这样的自我审判,也不会有对过去生活的这样严格的审视。
    • 但是孤独是多么难以忍受啊!我们是人,而不是独行者。真是讽刺,我自诩为孤独的探索者、开拓者,却用尽一切努力去避免孤独……我毕竟是人
  • 在这一堵堵墙壁之内,曾有多少青春被白白葬送,多少伟大的力量在这里徒然遭到毁灭!必须把话都说出来:要知道,这些人绝非平庸之辈。要知道,这也许就是我国全体人民中最有才华、最坚强的人们。可是强大的力量白白地遭到毁灭,不正常地、非法地、无可挽回地惨遭毁灭。这是谁之罪?
    • 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绝对有罪!

后记

忙里偷闲,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要知道这几天都有考试,哈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于自我的探寻。

这是一部温情之作,也是读陀哥作品以来我感到最轻松的一部作品。4.5星,如果是其他作家的作品,我肯定会打五颗星,但是这是陀氏。 我对于每一部作品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用阅读通俗文学、科普文章的标准去评价这本书,那是不公正的。

Para 1

大概每个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有许多人将其作为事实。其实,这不过是一个童话。

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但是,现实不像小说,没有那么多奇迹”。从上周开始,这句话成为了我判定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只要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话,就可以大致判定这本书是垃圾。至于为什么是上周,因为我读了一本《我们一无所有》的畅销书,里面就有这句话……果然,畅销书一般都是垃圾。

如果拿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来和《死屋手记》作比较,那真的是萤火与皓月之光的差别。因为,真实的才是最能够触动人心的。(当然,阅历少的人除外)

Para 2

印象最深的不是哪一个人,因为陀哥展现的是真实的人,总会有些瑕疵。而是那些动物,我认为这一章是这本书的巅峰。

我们不了解动物的心理(尽管我们也不能完全了解人的),所以世界上无数的作家、诗人疯狂地将对于人的印象强加于这些生灵身上。这些动物往往代表着一种真正的性格,是一种情绪、性格的具象化。任何人都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人。

不作赏析,免得影响你的阅读。

Para 3

这部作品并不是《地下室手记》那般疯狂地剖析自我,而是观察,观察监狱中的人们,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他们身上的人的共性。

陀哥使用他的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来展现监狱中的人,他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却没有作出解答。而是在后续的作品中不断地深化问题,看似提出答案,然后像疯子一样地推翻它。

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从《死屋手记》开始创作世界上最伟大作品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