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大致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应当了解自己、研究人。
前言
我其实早就想要谈这个topic,在今天大致了解了“偶像崇拜”这个话题,发现这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
任何一个关于人的心理的东西都不是简单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颗炮弹能够抹杀一个人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符号、一个名字能够代表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词语能够展现出人的心理。这是我希望成立的,我也相信的确是这样。
主体
Para 1
首先澄清概念,在这里的偶像崇拜指的是对于明星的崇拜。明星包括:影视明星、歌星、综艺明星、体育明星,又尤指那种消费性明星。
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于崇拜人物的夸大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偶像崇拜的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赖。也是一种青少年文化的文化反哺现象。
在远古时期就存在了偶像崇拜,那时候崇拜的对象是图腾或者他们所信仰宗教的神。我在之前常常会想,偶像是不是人,尤其是现代的时候。
我在小学时候似乎有过偶像崇拜,根据仅存的记忆我提出我的一个观点:偶像并不是人,至少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人。不清楚你是否爱上过一个人,如果有过,请你思考一下:Ta是否是人。一般而言,我们心中所信仰的东西、人都是非常完美的,我们会忽视那些缺点——这是理性所不能够抗争的。当我们陷入一种非理性的境地的时候,思考的方式、情绪产生的强度及其后果都是难以预料的。在我的小学时候,我所崇拜的是一个歌星,唱的歌也不是很好,长的也不是很帅。我却喜欢他的每一首歌,近乎奉为神明。……记忆不清楚,不能再描述下去,否则就不会真实了。
Para 2
偶像崇拜的目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现在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自我保存,也就是自我保存的情感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从这个角度,再加上精神分析学的看法,偶像崇拜的目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保证自己活下去。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目的却又是非常模糊的,在偶像崇拜这里大致有:自我确认的需要、补偿与父母情感脱节产生的情感真空、精神寄托。
我根据仅有的经验推测,人类一般到了一定的年龄,拥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就会产生人生的虚无感。这样的虚无感是我们余生所需要对抗的最为强大的敌人,人格同一性的缺失、渴望独立却无法舍弃曾经的情感等等大致都是它引起的。为了保证人能够生存下去,不至于被自己内心的想法击垮,我们的大脑就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爱上一个特定的人。而当今时代,最具有社会关注度同时离我们比较近的就是那些消费型明星,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偶像崇拜。我猜测——没有什么根据,最为起初的目的就是通过将情感寄托到一个东西、一个人上以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本来根本没有想到上面的观点,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那我最近的情感是这样的吗?抑或是,这个观点是我想要寻找一个理由来反对这一段不理性的情感,于是它从哪个裂缝中冒了出来?不清楚。)
通过少数的论据大致能够推断出年龄在12~20之间,12岁是萌芽时期,而到了20岁阅历大致已经足够,对于偶像的崇拜也会趋于成熟。同时超出情感的部分一般不是很常见,崇拜的盲目性不会超过“认同”和“情感”的范围。至于验证什么的,就算了——我也不是什么科学爱好者,我也不喜欢科学。
Para 3
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完全的自己,但每个人都力争成为自己,都尽其所能,成为昏庸的人,或明智的人。
我想了很久,我为什么想要写着一篇文章,难以发现答案,或者是不愿意承认答案。我不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我去问问《德米安》,我可不想像维特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