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法律,怎么会弄错呢?
前言
《审判》是《卡夫卡小说全集》的第一部的第二篇小说,也是卡夫卡最为顶尖的作品之一。
和《城堡》一样,它也是一篇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排版非常怪异,文风非常诡异,给人一种孤寂痛苦的感受,探索的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而且若有若无地体现了他绝望的思想——所以,它也是一部卡夫卡式的作品。
主体
Para 1
首先,给出一则寓言——法的门前 :
法的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这个守门人跟前,请求让他进法的门里去。 可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
乡下人想了一想,然后又问道,那么以后可不可以让他进去。
“有可能,”守门人说,“但现在不行。”
因为通向法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着的,守门人又走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腰探身,往门里张望。
守门人发现他这样做,笑着说:“如果你很想进去,那就不妨试试,暂且不管我是否许可。不过你得注意:我是有权的。我只是一个最低级的守门人。从一个大厅到另一个大厅都有守门人,而且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就是那第三个守门人的模样,我甚至都不敢正视一眼。”
乡下人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多的困难;他本来想,法的大门应该是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通过的,但是,他现在仔细地看了一眼穿着皮大衣的守门人, 看着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和又长又稀又黑的鞑靼胡子,他便决定,还是等一等,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守门人给了他一个小矮凳,让他在门旁坐下。他就这样,长年累月地坐在那里等着。他作了多次尝试,请求让他进去,守门人也被弄得厌烦不堪。
守门人时不时地也和他简短地聊上几句,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其他一些事情,不过,提问题的口气是非常冷漠的,就好像那些大人物提问一样;临到最后,他总是对他说,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
乡下人为这次旅行随身带了 许多东西;为了能买通守门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送掉了,这总还是非常值得的。守门人虽然把礼物都收下了,但每次总是说:“我收下来,只是为了免得让你认为,还有什么事情办得不周。”
在这漫长的年月里,乡下人几乎一刻不停地观察着这个守门人。他忘记了还有其他的守门人,似乎这第一个守门人就是他进入法的大门的唯一障碍。最初几年,他还大声地咒骂自己的不幸遭遇,后来,他渐渐老了,只能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变得稚气起来了,因为对守门人的长年观察,甚至对守门人皮领子上的跳蚤都熟识了,他也请求跳蚤来帮助他,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
最后,他的视力变弱了,他不知道,是否他的周围世界真地变得暗下来了,或者只是他的眼睛在欺骗他。可是,就在这黑暗中,他却看到一束从法的大门里射出来的永不熄灭的光线。
现在他的生命就要完结了。在临死之前,这么多年的所有体验都涌在他的头脑里,汇集成一个迄今为止他还没有向守门人提出过的问题。他招呼守门人过来,因为他那僵硬的身体再也站立不起来了。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到他说话,因为这两个人的高度差别太大 显得对乡下人非常不利。
“你现在还想知道些什么?”守门人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到达法的跟前,”乡下人说,“可是,为什么这许多年来,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要求进去呢?”
守门人看出,这乡下人快要死了,为了让他那渐渐消失的听觉还能听清楚,便在他耳边大声吼道:“这道门没有其他人能进得去,因为它是专为你而开的。我现在要去把它关上了。”
Para 2
正如你所读到的那样,《法的门前》充满了晦涩的隐喻,而这部长篇小说巨制便是其思想的体现。和其他长篇小说不同的是,《审判》并没有因为这篇寓言的简短而变得容易读懂,卡夫卡没有容易读懂的作品。
这部作品初读是非常乏味的——因为其荒诞得让人感到这是一部魔幻作品。故事非常的莫名其妙:一个银行的员工K被法院传唤,成为了被告,然后他死了。K死在了哪里?法的门前。
往后读的过程中,我能够逐渐地看到一些现实的影子,又好像身处梦中——只有在梦中,这些荒诞的事情才是真实的。我继续读,越读越感觉到一种空虚与虚无包围了我,似乎要把我拖入到卡夫卡的梦中。那里充满了他人的狞笑和嘲讽,但也有美好的情感,而我却不能够用我的理智去对待那些美好——我对恶意伸出了膝盖,反而对美好加以嘲讽,指责它们不能更好——好到让我能够被救赎。“我是懦弱的”,我这样想。我往往会反抗自己的那种邪恶的让人不齿的情感,于是我变得富有魅力,或许是勇敢,或许童真。我不在乎别人的好意了,我只要法,我只要真理,我只要救赎——最后,我死了。
Para 3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读这部作品,因为我读得不是很懂,也有思考的时间不够长的缘故。我并不能像阅读《德米安》那样将自我的所有代入到作品中去,因为卡夫卡的世界会让人绝望。
这本书后劲很大,我已经感到头痛了……等以后再读一遍吧,现在没有什么经历,体会不了那种思想。
所以,我们到底有没有罪?——我依旧说没有。
后记
(这是我在阅读之前写的,所以并没有同作品有很多关联。)
我想告诉你,卡夫卡本人并不是其文章所能够全部展现的。像所有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一样,卡夫卡也是心怀正义的人。而且他也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就像我喜欢的所有小说家一样。
他的女朋友多拉在一次采访中说,卡夫卡住在柏林时,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个哭泣的小女孩,得知小女孩弄丢了玩偶后,他马上用轻松的口吻说:“你的娃娃去旅行了,我知道的,她给我写了信。”
小女孩想看看那封信,卡夫卡便向她许诺,明天会把信交给他,为此,他写了整整三个星期的信,就是为了让小女孩相信,她的玩偶是真正爱她的,最后卡夫卡为玩偶安排了一场国外的婚礼,解释她为什么会消失。
全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者都在寻找那个小女孩和那些信件,也许此时此刻,在柏林的某个地方,—位老太太正微笑着回想起那位为他写信的先生。
在她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属于自己那个时代,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给他人提建议说:“可以读一下叔本华和尼采。”——有一个同学回复我说:“读了这些不会更加激进吗?”——我的回复是“我能够从中发现力量。” 现在想来,也许是我能够从一个人的文字中发现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就像我读卡夫卡,明明如此荒谬,我却依旧能够安之若素地读下去。我读川端康成,我也从来不会因为他文字中的绝望而厌恶他的作品——他对于人生的绝望态度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能够从他人认为伤感的文字中得到力量的缘故吧——我能够感受到一个作者的本身,而不仅仅Ta的文字。这或许真的是一种天赋,我很高兴我发现了,也希望这不是我的臆想。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我喜欢的音乐,我喜欢的网络小说——从中能够看到我想要成为的人,尽管我并不清楚地知道我的理想自我是怎么样的。
我想,将我自己看作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