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人的边界在哪里?
道德是什么?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机器是什么?机器的边界在哪里?
《索拉里斯星》全新版本,译林百年纪念版本。
我还希望阅读《未来学大会》 《其主之声》 和《惨败》, 其实还有两本——看情况吧,这两本听说一般。
现在只买了一本《索拉里斯星》,其他几本看情况吧。
前言
在今年的5月4日,我读过商务印书馆的 《索拉里斯星》。 但是买的是盗版,因为正版溢价太严重了。 译林的版本我期待了很久,豆瓣上面也一直在做宣传。 昨天到手的书,我今天就开始阅读了。
现在的这部分前言是我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写的, 因为在这个时候我的泪水就已经充满了眼眶。 我再一次感受到第一次在图书馆阅读时候的那种情绪, 无法说清,一种莫名的伤感,或者说是——思考,别样的思考。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是20世纪波兰最杰出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 尽管我只读过他的两本书——《索拉里斯星》《机器人大师》, 后者还让我有些失望,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莱姆。 他的小说风格带有一种沉思与疑问,他叙述故事, 而非像陀哥那样去成为你内心的法官。—— 他是一位提出问题的人。
《索拉里斯星》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与思索能够和陀哥的 《地下室手记》 相媲美,我记得那天读完之后,头脑是昏沉的, 那段时间常常思考的东西也并不能够再次思考。—— 我想要大睡一场。不过,那种思索和情感正是我想要的, 我试图通过阅读去更好地认知自己。 或许是因为年龄小、经历少,也可能是我早已将其埋到记忆最深处, 我不知道我的【客人】是谁。
《飞向太空》 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根据《索拉里斯星》改编的电影, 我准备今天下午看一下,然后再将这篇书评写出来。
主体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句子:
- 当这个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澄清时,结果就像大多数有关索拉里斯星的情况一样,问题的答案让一个谜又被另一个也许更为令人困惑的谜所代替。任何实验结果都无法得以重复。
- 这里面的利害远远超过了对索拉里斯文明的探索,因为它所牵涉的是我们自己,事关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没有意识的思维可能得以存在吗?
- 我有病的大脑(如果它真的有病的话)会产生出任何我需要的幻觉。不仅是在生病的时候,就算是在最普通的梦里,我们也会和我们在清醒状态下并不认识的人交谈,向这些梦中人物提问题,并听到他们的回答。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人实际上不过是我们心理活动的产物,来自从我们头脑中暂时分离出去、貌似独立的一部分,然而在梦里,在他们开口之前,我们仍然不知道他们将会说些什么。但实际上,这些话是我们头脑中那个分离出去的部分编造出来的,因此在我们把它想出来,并放到一个虚构人物嘴里的时候,我们自己早就应该知道了。所以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计划,进行什么样的实验,我总是可以对自己说:我所做的一切和我们在梦里的行为一模一样。
- 有意思的结论,但是我们真的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吗?这可不见得。
- 我没有疯,最后一线的希望也已破灭。
- 我望着她宁静的双眼,心里涌起一种可怕的冲动,想要突然用双手紧紧掐住她的脖子。我正要动手,却突然想起了斯诺特血迹斑斑的双手,于是便放开了她。
- 有一点我可以对自己说,所有虚假的伪装都已被撕得粉碎,在哈丽的外表下面,另一张更为真实的面孔正在显露。与它相比,发疯无疑是一种解脱。
- 发生过的事情可能的确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没发生的事情,从没发生过的。
- 正常人,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正常人呢?从来没做过丑事的人?对,可是难道他就连想都没有想过?也许他的确从来都没想过,但他内心里的某个东西曾经想过,十年或者三十年之前,这个念头曾经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也许他努力打消了这个念头,把它忘掉了,他心里并不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将它付诸实施。好,可是现在,你想象一下,突然间,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间,他遇到了这个东西的化身,紧紧地拴在了他身上,既甩不掉,也无法将其消灭,那会怎么样?它的结果又将是什么呢?
- 思想罪吗?
- 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 我们不需要其他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镜子。我们不知道该拿其他世界来做什么。一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它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到窒息。
- 我们从地球上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美德的精华,并不仅仅是人类的英雄典范!我们来到这里,带来的是我们真正的自我,而当对方向我们展示出事实真相时,也就是我们闭口不谈的那部分,我们便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 我心想,我们决定留下来,这并不是什么英勇的行为。这个星球上曾一度充满了英勇的斗争、无畏的探险和可怕的死亡——就像这片海洋的第一位受害者费希纳那样——然而那个时代早已结束。
- 我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装模作样,但我在黑暗中搂住了她苗条的脊背,感觉到她在发抖,这时我突然相信了她。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突然间我觉得是我在欺骗她,而不是她在欺骗我,因为她只不过是她自己而已。
- 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经以过分的诚实互相折磨对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能拯救我们的关系。
- 一个人的命运可能含义丰富,几百个人的命运则难以领会,而成千上万,甚至几百万人的经历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 在没有人类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人类可以理解的动机。
- 不管是什么原因,有那么一刹那,我看到了她正在与隐藏在她体内的那种无法理解的力量拼命抗争,于是一股无法抑制的怒火涌上我的心头,同时还掺杂着深深的怜悯。
- 我再跟你讲最后一遍:我们眼下的处境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
- 在这片空虚中出现了一个无言的念头,既无动于衷,又确信无疑,那就是,在我心灵深处我自己无法触及的地方,我已经做出了选择,而我却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我甚至连鄙视自己的力量都没有。
- 现在他们需要的只有一样,那就是一个有足够的勇气、敢于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的人。但大多数人把这种勇气看作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懦弱,因为它是一种退却,你知道吧,是放弃,是一种为人不齿的逃避。仿佛值得尊敬的做法就是硬着头皮往前走,陷入一片泥潭,在你不理解而且永远都不会理解的东西里活活淹死。
- 每当我醒来时,我总是有一种反常的感觉,就好像梦里的情景才是真实的现实世界,而我睁开眼时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它干瘪的影子。
- 我将凝望夜空,面朝那片黑色的尘埃星云,它就像一条黑色的面纱,遮住了来自那两颗太阳的光线。也许我将回忆起所有这一切,甚至包括我此时此刻的想法,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愚蠢和希望,脸上带着宽容的微笑,其中有一丝遗憾,但也有着一种优越感。我认为,这个将来的“我”,和那个曾经准备献身于所谓“接触”事业的凯尔文相比,绝对一点都不差,而且谁都没有资格来评判我。
- 在某种意义上,每一种宗教里的神都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人类的特征,而且还被放大了。
- 我说的这个上帝,他之所以有缺陷,并不是由于创造他的人头脑过于简单,而是说他的缺陷是他最重要的内在特征。这样的一个上帝,他的全知全能是有限度的,他在预见自己的所作所为对未来的影响时会犯错误,而且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可能会令他惊恐不已。这是一个……有残疾的上帝,总是渴望得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东西,而且不能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他造出了钟表,却没有造出钟表所测量的时间。他造出了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系统或机制,但它们却超越并违背了其本来的目的。他创造出了无限,本来是为了衡量他所拥有的威力,到头来衡量的却是他无休止的失败。
- “这是我唯一有可能愿意相信的上帝,他的痛苦不是救赎,他既不拯救什么,也不服务于什么,而只是存在着。”
- 一个人,不管表面看上去如何,他的目标并不是他自己设定的,而是他所出生的时代强加于他的。 他可能会顺从它,也可能会奋起反抗,但他顺从或反抗的对象来自于外界。如果要完全自由自在地寻求他自己的目标,他就必须是独自一人,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在其他人中间长大,他就不会成为一个人。
-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物质生命,受着生理学和物理学法则的支配,而我们所有感情的力量加在一起,不管有多么强烈,也无法与这些法则抗衡,而只会产生对它的怨恨。恋人和诗人对爱的力量怀有永恒的信念,认为它比死亡还要持久,但那句千百年来一直缠着我们不放的“生命虽尽,爱犹未尽”,实际上不过是一句谎言。这句谎言只是徒劳无益,并非荒唐可笑。那么,难道我们应该把自己作为一只度量时间流逝的时钟,被反复砸碎又重新组装,只要钟表匠装好了齿轮,时钟开始运转,绝望和爱情也就随之而生?难道我们就应该接受一个人必须一遍遍遭受同样的痛苦,每一次重复都更为滑稽,而所受的痛苦也越来越深?
- 我心中怀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这些残酷的奇迹并没有到此结束。
后记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杰作。一共十八万字, 我用了大概三个半小时去阅读。 和上一次一样,我这一次阅读也陷入沉思。 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让我陷入一种思索的状态。 而“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很少问那些永恒的问题”, 这样就导致我有些难受。
就我的理解,莱姆想要表达的是:有些东西我们永远无法认知, 这本书让人不得不思考那些答案无法认知的问题。—— 真是十足的荒谬啊!克尔凯郭尔说:“我知道有些东西无法抵达, 但是这并不阻止我们去达到它们。” 这部小说讲述的就是无法认知的东西,同时穿插着很多关于永恒的问题的思考 ——无怪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职业还有哲学家。
另外,我现在很困,因为中午没有睡觉,早上又起早了。 三杯咖啡让我提起一点点精神来写这篇书评,脑袋有些昏沉, 我也不知道我会写些什么东西。
Para 1
什么是人?
哈丽是人吗?克里斯是人吗?几个月前,我的答案是: 是也不是;是的。而我现在的答案是:是的;是的。
在几个月前,我的想法很简单。哈丽是中微子构成的生物, 并不符合人由原子构成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她有情感, 她有仅作为人有的高级情感。——毫无疑问, 这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
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 我们不需要其他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镜子。我们不知道该拿其他世界来做什么。一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它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到窒息。 ——《索拉里斯星》
而现在,我的想法变了。只要一个生物拥有高级情感, 那Ta就是人。至于高级情感如何定义,以及意味着什么 ,我一概不知。我仅仅知道我能够感受到Ta的情绪, 那么Ta就是人。——毫无疑问,这是自我中心主义。
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乃是最深刻的利己主义。一件事越是合乎道德,其中的利己成分就越多。爱自己,这是我所承认的唯一信条。 ——《被侮辱和伤害的人》
我在给出第二个答案的时候,我在想: 这世界并不存在真正感同身受的情感,那么我是如何感受到他人的情绪的呢? 大概是通过他人的言语、神情、体态,也就是我所谓的 【高级情感】仅仅是个人臆断。欺骗我的判断就等于 在我眼中,这是人。——真是可笑的定义。
那什么是人呢?我连自己都难以认识,却妄想给人下定义。 【人】是无法定义的,我们只能够描述【人】。
在这部小说中,有一段文字: 一个人,不管表面看上去如何,他的目标并不是他自己设定的,而是他所出生的时代强加于他的。 他可能会顺从它,也可能会奋起反抗,但他顺从或反抗的对象来自于外界。如果要完全自由自在地寻求他自己的目标,他就必须是独自一人,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在其他人中间长大,他就不会成为一个人。
人是复杂的。
Para 2
认知的局限性。
作为生物,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是有缺陷的: 无论是生理,还是进化速度,还是认知能力。 我们往往能够意识到生理上面的缺陷, 却总是忽略认知上面的不足。—— 这也能够理解,毕竟能够意识到生理上的缺陷, 就代表:作为人这个物种我是有自知之明的。 实际并非如此,人并没有自知之明。
每当遇见一个事情,我们本能地会使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 而遇到难以解释的东西,要么去搜寻信息,再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释, 要么作出假设,强加曲解。“作出假设”算得上曲解吗? 视情况而定,如果是一个完全不可知的存在, 作出假设就是曲解。——然而,曲解并不可怕,相反, 它很常见,可怕的是欺骗自己。
小说中提到: “这里面的利害远远超过了对索拉里斯文明的探索,因为它所牵涉的是我们自己,事关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这部小说体现的是对于对于人的认知局限的绝对服从的态度, 毕竟我们反抗也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
在没有人类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人类可以理解的动机。
Para 3
关于《飞向太空》。
其实这完全可以写成另一篇文章作为影评, 但是我并不打算深究,于是就放到这里来。—— 毕竟我也不懂电影,而且要不是了解情节,我就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作一个小的概述。
电影和书籍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大方向,而且剧情也有些许变化。 毫无疑问的是,电影很好,除了有点催眠外。人物形象非常丰满, 配乐什么的都很好。
总之一个字:好。
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1. 添加的一个小情节让这部电影提升一整个档次:克里斯和妈妈。 我无法描述这个情节,我也不能够切实说出它带给我的感受。
2. 电影台词中提到的许多人物:
- 堂吉诃德
- 浮士德
- 陀思妥耶夫斯基
- 列夫·托尔斯泰
3. 充满张力的表演和许多隐喻,以及画面—— 这些算得上优秀电影的入门券,但是我还是要提一下。 因为这部电影的给我带来的体验完全不同于我曾经看过的所有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观影少的缘故。
Para 4
十多万字的篇幅当然不仅我上面提到的,还有很多: 原罪、爱情、上帝……我也不可能每个都谈一谈, 毕竟有些东西其他的书中已经谈过很多遍了。
我想用《鼠疫》 的一句话结尾:选择爱情,毫无羞愧可言。但如只顾自己的个人幸福,就可能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