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审视的一些想法

Essay-31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September 21, 2021

如果我们在读的这本书不能让我们醒悟,就像用拳头敲打我们的头盖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它?难道只因为它会使我们高兴?我的上帝, 如果没有书,我们也应该高兴,那些使我们高兴的书,如果需要, 我们自己也能写。但我们必须有的是这些书,它们像厄运一样降临我们, 让我们深感痛苦,像我们最心爱的人死去,像自杀。一本书必须是 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冰海。——卡夫卡

前言

暑期过后,又回到人群的包围之中,我认识到一个人不能脱离他人生活,至少 我不能。半个多月,我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也许是离群索居的后遗症, 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一种疯狂的傲慢卷土重来,让我内心备受煎熬。

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一种压制它的方法——阅读像冰镐一样能够砍碎我们内心 冰海的书。那种无知的浅薄和傲慢在一本好书面前不堪一击,不过傲慢不时 再次降临,应该保持警惕。不过我想谈的并非那种傲慢的消逝,毕竟那并非 永久的解决方案,而是暂时压制——想要真正地同自己的傲慢分离是困难的。 重要的是,不要欺骗自己

这篇文章会谈两本书,第一本书是 《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二本书是 《荣格心理学入门》。 对我而言,这两本书能够算得上卡夫卡所称的冰镐。近来,我压制自己的傲慢 也是通过这两本书做到的。

主体

Para 1

在昨天的文章中, 我已经纠正了自己的一些错误,我希望谈谈一个我常误解的东西——科学。

昨天我在纠正自己错误的同时,常常看到自己之前对科学妄自尊大的评价。 我想为自己辩解几句,因为之前的想法有些浅薄愚蠢,但至少是我的想法。

首先是因为在了解主观性的力量之后,我成为持有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常常会谈到克氏的“主观性就是真理”的观点, 我的首次思想剧变就是因为主观性。我在之前有着和 地下室人 类似的观点,那时候我想: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主观性被磨灭,再加上一篇 《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以及卢梭对于科学的批评,中国对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信徒式的推崇。 我成为了一个反对科学的人,或者说是认为科学不应该插手这么多的人。—— 科学不应该染指人的意识层面,企图让人永久地服从它。

我发现这一切并非如此:科学就是科学,它只是解释世界的一个手段。 我所担心的“主观性被磨灭”的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科学并不能够导致 主观性的消逝,而是主观性会导致主观性的消逝。——循环论证,我知道。 现在我所持有的观点是:精神高于物质,因为精神能够改变认知,如果认知 实在不符合自己的认知,那就会导致疯狂或者死亡。——而疯狂和死亡是 拒绝一切理解的

而中国对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推崇,或者说是宗教式的宣传,让我感到 不适。我内心意识到有些反抗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不想卷入到政治中去, 于是我转而反抗起了科学。多么荒谬啊!

《科学革命的结构》 是一本科学哲学的著作,也是一部介绍科学的作品。这部作品所定义的科学 仅仅包含自然科学,因为范式是科学发展的基石。有些号称科学的主义、理论 并不算是科学,只是因为扛着科学的大旗容易做事罢了。

——对了,我在高中的时候还想为物理学献出自己的一生,没想到成为一个 主观唯心论者,甚至还有些极端。不过我会想办法成为一个包容的人的。

Para 2

《荣格心理学入门》

我常常认为无论什么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希望找到一个原因能够解释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幸的是,我没找到;幸运的是,我没找到,但是发现了 荣格心理学。(之前,我自己也发展过一个关于“存在感”的理论,因为后来 发现人是复杂的,复杂到难以认知,于是便放弃了)

不像许多人读《荣格心理学入门》感到被治愈,我感到一种悲哀。 因为这本书中提出的许多病例,我都感到自己似乎就是这样的:自负与自卑、 自杀与拯救世界、Anima……我发现自己的许多行为都能够被解释、能够被 理解。甚至我有一种用荣格心理学去解释一切的冲动。——当然,我知道其中 存在谬误。

理性意识到一些东西是简单的,而内心的真正认同却是困难的。我希望心理学 去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因为我总得去解决掉它们,从而成为一个 我自己更认同的自己。不过通过心理学发现的仅仅是自己的一个侧面,并非 内心的全部深度

没有说得很清楚,因为有些东西实在是不方便去阐述,那就作罢。

——说个题外话,我之前所谓通过心理学去“认识自我”的想法是不能够成立的 ,因为自我和他人是无法分开的。

Para 3

昨天文章的 最后一点的补充:关于我对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如果没有眼睛》中幻影产生 的几点补充。这是我最近几天产生的想法,会有一些明显的谬误,还请见谅。

如果我不认识一个人,那么Ta的一些特征是重要的;如果我认识一个人, 那么Ta是重要的。 这里说的“认识”表示一种介于喜欢和认可的中间状态。

举个例子:我最近喜欢上了一个法国歌手——Pomme,但是她是女同性恋注:此处为误解,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的虚假信息;且我对 LGBT 群体已有某种意义上全新的认识,破除了某些偏见。 如果说我从来不愿意去了解一个人的话,那么我肯定会错过这样一位优秀的 歌手。(我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同性恋) 我当然愿意去了解一个人, 于是我便喜欢上了她的歌声。至于那些什么标签,并不重要。Pomme就是 重要的,那些标签不过是强加到一个人身上的。——难道说,每一个人成为 同性恋的理由是一样的?(我喜不喜欢她,对她来说并不重要,但对我而言 很重要)

再来一个例子:假如有个人是一个极端女权主义者,而我又不得不和她沟通。 沟通之后,我发现这个人真的有些无法理喻,那么我会用什么理由去说服自己 “她并不是一个好人”呢?——绝不会是这个人无法理喻,而是“她是一个极端 女权主义者”。对我而言,她并不重要,于是在内心给她一个标签就是一个 再正常不过的决定了。

我对于人的判断并没有一个标准,全部都是听凭自己的内心而做出的决定。

Para 4

在这里,我希望揭示最近发现的自己内心的一个秘密: 我无法接受他人的批评

我对一个人的判断是非常情感化的,如果Ta反对、敷衍我,我就会感到伤心 ,同时把这个人的重要性在自己的内心中减去几分。——可是,重要性无论 怎么降低都不会降低到我能够无视一个人的程度,因为我尊重每一个人。 (或者说,我无法无视他人的目光)

有人说:“一个人太过在意他人的目光会迷失自我。” 如果自我的一个特征就是 在意他人的话,还能算是迷失自我吗?我不知道。

我想这一个特点是主观性太强、意识太过丰富的展现,甚至我有时候完全就像 一个地下室人了。——我需要克服这一点。克服它不能够采用“躲进地下室”的 方法,应该需要发现自己内心的一个缺陷,然后痛苦地将它填满。

后记

(和文章毫无关系)

今天是中秋节。

我们应该认识到相聚是短暂的,别离是长久的。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更加 重视、珍惜这短暂的一天,望着同样的月,有着同样的思绪。此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仅是一句诗,而是我们心境的写照。

送各位几首诗词: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美的极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