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零碎的想法

Essay-36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November 28, 2021

我们真的需要真理吗?

前言

本篇目用于抒发我强烈的内心体验以及无人可供言说的孤独感,也许只有与我有相同感受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我的思绪。

主体

Para 1

记得很久以前我对许多有关于“孤独”的句子感到不屑一顾,甚至对那些躲在句子后面的人表示鄙视。而如今我也成为了这样一个人。

最近常常会感到很忙,忙到从前困扰我的事情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那种如同附骨之蛆的虚无感。刚刚在读一本书《非理性的人》,这本书将我从前的虚无感表现得非常清晰。要不是我无法通过一种清晰的思想将其表达,我就要以为这本书是我写的了。然而,虚无感并不会消逝,留待下一篇文章再说(我打算写的下一篇文章是《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与生活在抽象概念中的人》,会大致谈谈我对于虚无的重新认知,故这里不会谈许多虚无)。本段之下,我会谈一谈“孤独”。

在许久以前,我会认为“孤独”是一种文青病。后来,在自己经历一段不算太长的独处时间之后,我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因为对于从前的芥蒂,我还是不愿意使用“孤独”这个令人不适的词,转而使用“孤单”。实际上,在我的认知中,这两个词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人们总是会对自己否认从前感到愧疚。——借用最近学到的一个新概念【大他者】,大他者会在乎我的过去与现在的一致性。然而,大他者并不存在。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是叔本华的断言,那时候的我疯狂地信仰这句话,同时却不知道这句话出自哪本书——因为我还没有读过叔本华。后来,我想:孤独是青年人的常态,应该习惯。而同时,我又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我们生来就是忍受孤独,那么为何生存,难道生存就是一段持续不断的痛苦?——毫无疑问,孤独和虚无是强相关的。

凭着激情写完上面的句子之后,我想该谈谈为什么突然想到写这样一篇毫无益处的文章了:

我已经将一首歌《Long Last Penpal》单曲循环很久了,也是因为这首歌我突然想到自己内心的孤独。说来可笑,“孤独”竟然是突然想起的。原来这个不断加速的世界已经将一个青年的心灵变得如此麻木,我常常无法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悸动。

我们常会对“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表示:这是儿童的言论,世界没有错,因为世界就是这样。我愿意接受一切批评(这往往意味着我不接受任何批评),我还是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导致每一个人异化,甚至世界本身就已经异化。——换言之,世界是错的。人不能改变时代,只能展现一个时代的悲伤。

言归正传,这首歌是关于笔友的,也是关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他人的交流。每每想到与他人的交流,我就会想起自己买的这一沓信封、信纸到如今还没有用过。——算了,写不下去。

用歌词为这一段结尾:And I still need a friend.

从前写的有关孤单的文章:Essay-15:一些苦闷的想法Essay-19:孤独和寂寞的区别Essay-25:我的孤单是什么,可以与这篇作对照。

Para 2

突然想起来我想写的孤单中还有一个小话题:年轻人的孤单与年老者的相同吗?既然上一段已经结尾,不如新开一段谈谈这个。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世界美如斯》这本回忆录。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似乎和诗人一切回忆起往昔,我们一起“非难”那些逝者。尽管他的逝者的确逝去了,我的逝者还没有逝去,可是对我而言,他们逝去已久。

不知道诗人是否在生活中常常看到逝者的影子,我想大概是有的。他说:“等到生命的一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认识的死人比活人要多。”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时候感受到的,在读到这句话时,我吃惊地发现我也是这样。我能够从任何一个人身上看到逝者的影子,有时候我甚至要将他们当作那个我认识的逝者了。于是,对我而言,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是陌生的,这里充满着从前我认识的那些人。——这种不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幻想是多么可怕啊!我认识的那些人不仅是从前生活中的朋友,还有许多是不知从何而来的人(或许是梦)。

言归正传,尽管没有根据,但我还是下断言:年轻人的孤单大都是对他人认同的渴望导致的,而年老者的孤单是世界仅此一人的悲哀。无法评判哪种更好,毕竟都是孤单。

我不知道我的孤单属于哪一种,大概两者都有吧。

Para 3

思想变迁。

最近了解到许多思想,我感到无可避免的渺小感:在那些思想巨人面前,我甚至不敢于有任何自己的想法。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等如同狂风骤雨般袭来,我终究没有完全陷于混乱。

后面的文章中应该能够看到我思想的巨大转变。然而,思想转变不是跳跃的,而是一种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运动。毕竟忒修斯之船不是如今无聊的哲学问题。

我的思想改变了许多,许多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不再困扰我。然而,在踏入赫拉克利特的河流之后,世界从来不会缺少疑问。不过,我想我能够应付许多东西。

Para 4

作个结尾。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但是我就是写了。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推荐一部电影《秋日奏鸣曲》,也不至于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