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是短暂的,孤单是长久的。
前言
本文是一篇 How To 的文章,不带有思辨性。
昨天晚上,上完体育课后,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孤独感——以前我常称其为【虚无】。我知道:我无法对抗它。于是,下意识地拿出耳机带上,听几首歌。
我开始思考:我是如何承担此类虚无感(下意识地)——孤单。
主体
Para 1
音乐。
最优秀的艺术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其传达的东西——这无关于一个人的感受力,因为:作为人,我们生来就具备感受真正艺术的能力。音乐能够触及一个人的灵魂。
此处,我希望谈的不是音乐,而是:它如何帮助我承担孤单。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孤身一人。我推测:我希望的是与他人同行,而我对于人的要求很高,大多数人无法满足我内心的设定的条件。音乐——作为非人的个体,能够与我进行交流、与我同行,它在此刻就是一个人。
评判音乐的标准完全出自:对我而言,它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调动我的情感。
Para 2
散步。
沉思者常常散步,无聊者也常散步。前些天,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散步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这不仅是关于“有闲阶级”的想法,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它也是重要的。
平常,我总是坐在电脑前工作,少有去散步的时候。我的工作无非是:看文档、写代码、写文档。我记得很久以前在《困扰我的焦虑分析》提到罗素对于孤单的对抗方式:如果我陷入这样的思考漩涡之中,我就下定决心去做。在某些时候,这是有用的。但是在长久工作之后,不由得产生的孤单是无法通过此方法消解的。
此时,散步体现了其对于精神生活的有益的一面:我们不需要沉思,只需要慢慢地走,一切都显得如此显而易见——我不需要再去怀疑任何东西,它存在的形态就是它存在的证据。也就是:在最高价值崩塌之后,散步能够帮助巩固一个人的认知。
——我在散步途中,往往会伸手触碰可以碰到的一切,好像它们在向我招手一样。
Para 3
梦境。
梦境的疗愈作用不是所谓自我调节能力,而是无意识在调动这一切。
前天做的一个梦:
我们坐在一起上课,正在聊天。突然传来一声又一声的呼噜声,她抓住我的手,告诉我这个事情。我摘下耳机(?),回头一看发现:一个高中同学H在叫醒另一个同学L,L意识到了这件事,正在极力地阻止H告诉其他人。这时候老师问刚才是什么声音,同学们都笑了。我感到很有意思,转过头来和她相视一笑——她笑得依旧那么美,只是我看不清她是谁。
这时候,闹钟的震动把我吵醒,我再也睡不了。不过,我感到很高兴,没想到我居然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白夜》中的情感,而从前我根本读不懂这篇小说。
不过,她究竟是谁呢?难道是荣格所谓的 anima?我更愿意将她认作是我孤独生活中不可遏制地生长的幻想,她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但就是不存在于现在。
许多人都会做噩梦,在我的记忆中,我只有过一次噩梦:“八岁时,我梦见一只老虎,它跑到我家门口,用爪子挠门。”
许多研究梦的人都说“不要做梦的奴隶”,他们将梦认作是他物;我将梦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它处于晦暗的地方,它是重要的。
后记
怎么感觉写这么多都只有一个主题:“找到一个真正的朋友/伴侣”。当我孤身一人时,我从不会感到孤独;当我看见他人时,我便孤独了。
许多人总是满怀憧憬地怀想未来,这被称作希望。而这希望产生得无缘无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暗示/说明它将会发生。希望中最为可笑的当属:未来我将会与一个我爱的人共度一生。
那么,谁应当被埋葬在最不幸的人的坟墓呢?也许是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