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之巅》

On-the-Heights-of-Despair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November 26, 2022

在疯狂挣扎着解决所有问题之后,在绝望之巅经受过苦难之后,在至高的启示时刻,你会发现,唯一的答案,唯一的真实,就是沉默

background

前言

《在绝望之巅》 by 21岁的齐奥朗(E. M. Cioran,也译作萧沆[hàng])——罗马尼亚裔法国作家,杰出的反叛者。

去年,豆瓣读书在推荐一周新书的时候,这本书立刻吸引住我“在绝望之巅挣扎,燃起超脱生死的激情。将眼泪变成思想,发出反叛的野蛮呐喊。”

一次思想与经济大萧条又将降临在每个人的头顶,对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其实于我而言,还算可以接受,因为我的主体性构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生存有所领悟、有所作为,能够隐隐约约发掘出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并不依赖于外界。但对许多人来说,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构建主体性的机会丧失了。那所谓的瘟疫并没有显示出它的锋利,它让我们看到无可反抗的命运与荒诞无稽的不确定性世界。它以大众的姿态向世界宣告:人的命运从未改变,自人能思考以来的就如影随形的绝望仍将继续延续下去——只有思考,才能真正杀死一个人。

言归正传,本书是在我大三满20岁不久后阅读的。由于经济萧条,为找工作做准备成为我这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阅读的时间相比于去年有断崖式的下滑。这段时间,我总是会选择那些看起来 值得阅读、并且耗时不长的作品。尼采和克氏的作品并不在这一行列,前者隐喻太多,读一万字要思考二十万字;后者过于冗长,一次性读七十万字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前段时间准备学校的期末考试时,因为课程实在没有任何价值,我总是容易陷入一种无可理喻的焦虑中。于是,我希望阅读一本书,让自己冷静一些。——我的『个人危机』真正到来了

个人危机从痛苦的自我中创造一个角色:
  • 歌德写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英雄瞬间与《地下室手记》
  • 克尔凯郭尔写作《诱惑者日记》
  • 齐奥朗写作《在绝望之巅》
  • 翻阅豆瓣的想读列表,我选定了《在绝望之巅》。毋庸置疑,这本书于我而言非常契合。拿到书后,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感觉到一种深层次的恐惧,可能像克尔凯郭尔以亚伯拉罕为主题写作一样——似乎有人同我做一样的研究,甚至做得更好。 拿快递时,刚刚拆开还没打开《在绝望之巅》,我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浏览目录时,这感觉愈发强烈——似乎我已然被写出。我非常恐惧:似乎我不再是唯一的、不再是独一无二的。 希望这样一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启发,甚至是某种类似于《地下室手记》那样的影响终生的东西。”

    阅读完毕,我写下:“一个人只有生来理解,才能够理解齐奥朗的绝望、失败与痛苦。这本书不为人们提供泪水,而是提供火焰去燃尽齐奥朗的内心。——只有他所说的天生的心理学家,能够理解那无可抵挡的宿命与世界全然无稽的荒诞。也许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对个人危机的处理方式。”

    ——我不再因为他人无法理解《永恒与一日》而孤独,现在的我仅仅是过渡中的人,悲哀、绝望、极端、孩子气。希望自己能够在安然度过青年时期,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吧。同逝者,请原谅这个不幸的人。

    主体

    • 只有独自流下的泪水才会灼人
    • 创作是逃离死亡魔爪的短暂救赎。
    •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都是凡人”的想法而在自己的痛苦中得到安慰,任何痛苦的人也不会真正从他人的过去或现在的痛苦中找到安慰。
    • 没有人敢看镜子里的自己,因为他的面部轮廓会混入一幅怪诞、悲惨的形象,带有污痕和血迹、无法愈合的伤口、止不住的泪水。
    • 痛苦真正的意义——不是处于纯粹的激情或无谓的幻想而做出挣扎,而是生命在死亡的魔爪之中绝望地挣扎——在这股极端疲惫的感受中显露出来。
    • 死亡是一种令人作呕的东西,是唯一不能带来快意的执念
    • 难道人们还没有认清,肤浅的智力游戏的时代已经结束,痛苦远比三段论来得重要,绝望的哭号要比最微妙的思想更发人深省,泪水总比笑容拥有更深的根源?我们为何不愿承认活生生的真理——这种真理从我们体内产生,揭示出只属于我们的现实——所独有的价值?
    • 年轻人把死亡说成是处于生命之外,但是某种疾病向他们全力袭来时,青春的所有幻想和诱惑就会消失殆尽。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痛苦是疾病引发的痛苦,其他的痛苦全都带有致命的书生气。
    • 哲学家对死亡的反思表现出一种虚伪的平静;事实上,他们比任何人都害怕得发抖。人们不应忘记,哲学是掩盖内心煎熬的艺术。
    • 在所有忧郁的尽头,都有一个获得安慰或听天由命的机会。
    • 倘若有人为了让我幸福而死,那我会更加不幸,因为我不想把我的生活建立在墓地上。
    • 在全然孤独的时候,把泪水埋在海边的沙子里岂不更好?但我从未哭过,因为我的泪水总会变成思想。
      我的思想像泪水般苦涩。
    • 所有形式、体系、类别、框架或计划都倾向于使事物绝对化,并且源于内在能量的匮乏,源于贫乏的精神生活。
    • 如果说忧郁是一种漫无边际的遐想状态,永远不会导致强烈的深化或集中,那么悲伤则相反,表现为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痛苦的内在化。
    •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题、争论、烦恼?为什么会意识到死亡?所有这些思考和推究哲理,还要持续多久?
    • 苦难最为有趣的地方,就是受难者对其绝对性的信念。他相信自己对苦难有垄断权。我认为只有我在受苦,只有我有权利受苦,尽管我也意识到,有比我的更可怕的受苦方式——肉块从骨头上掉落,身体在别人面前四分五裂,还有种种畸形、罪恶、可耻的痛苦。
    • 虽然苦难让我感动,有时甚至让我高兴,但我永远不能为苦难写辩护词,因为长期的苦难——所有真正的苦难都是长期的,虽然在最初阶段有净化的效果——会使理性松动,使感官迟钝,最后带来毁灭。
    • 永恒只能被理解为主观经验。它不能被客观地设想,因为人的时间有限性,使他无法把无限当作一个不受限制的时间进程的概念去把握。因此,对永恒的体验取决于主观感受的强度,而通向永恒的途径是对暂时性的超越。
    • 正是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开始追求永恒:它唯一的好处就是遗忘
    • 让我们生活在无限的狂喜中,让我们爱那无边无际的东西,让我们摧毁形式,建立起唯一没有形式的崇拜:对无限的崇拜。
    • 我越来越相信,人是一种不幸的动物,遭到抛弃,被迫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如果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是动物,而人也可以不是人,也就是说,是某种自身以外的东西,那我就不是人。作为被驱逐出生活的生物,人的状况是悲剧性的,因为他再也无法从生活的简单价值中找到满足感。对动物来说,生命就是一切;对人来说,生命是一个问号,一个无法逆转的问号,因为人从未找到,也不会找到任何答案。生命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永远不可能有意义。
    • 睡眠就是遗忘:生活的戏剧、它的错综复杂和种种执念全然消失。每次醒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生活就这样保持一种令人愉悦的间断性、永久重生的幻觉。
    • 讽刺暴露出了内心的动荡不宁,皱纹的加深,缺乏自发的爱,缺乏人性化的交流和理解
    • 我感觉到自己心中有一股奇怪的不安,像遗憾一样滋生并扩张,像悲伤一样扎根。
    • 有些时候,在我眼中,一朵花的美就足以证明宇宙的终极原理,在另一些时候,打扰天空宁静的最小块的云彩,也会让我重新燃起阴郁的悲观主义。
    • 对那些被剥夺了信仰的人来说,过度的主体性要么导致妄自尊大,要么导致过度的爱,要么导致过度的自我憎恨。无论是哪种方式,你都会将自己提前透支。主体性要么让你成神,要么成魔。(补:翻译得有点中二,不过还是比较贴切的)
    • 谁不曾在道德之外展开冒险,谁就没有充分探索过生活的机遇,也就没有改变他的罪过。真正的存在始于道德的终点;只有在那之后,它才能尝试一切,冒一切风险,即使有障碍阻挡了成功之路。
    • 任何犯下罪恶的人都不应受到谴责,除非他不再把罪恶视为借口,而是把它变成了目标
    • 只有生命在与抑郁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时,你才会成为悲观主义者——一个恶魔般粗犷、野性的悲观主义者。然后,宿命作为一种无可挽回之事,出现在人的意识之中。
    • 在疯狂挣扎着解决所有问题之后,在绝望之巅经受过苦难之后,在至高的启示时刻,你会发现,唯一的答案,唯一的真实,就是沉默

    后记

    本想通过这本书对前面的博客进行简单的总结,后来发现书中有一篇文章更适合作为我的后记。

    相似之人和他的技艺

    人并不学习心理学这门技艺,而是以生活和体验感悟它,因为没有什么科学能给你解开灵魂奥秘的钥匙。如果不把自己变成研究对象,不对自身情况的复杂性表现出惯常的兴趣,就不能成为一名像样的心理学者。要进入他人的奥秘,你必须首先进入自己的奥秘。要做一名心理学者,你必须足够不幸,才能理解幸福,要能随时做一个野蛮人,才能如此文雅,你还要陷入强烈的绝望,以至弄不清自己是生活在荒漠中,还是火海中。你那变化无常、向心和离心程度相当的狂喜,必须是审美的、性爱的、宗教的、反常的。

    出色的心理理解能力,是自我反思的人生的产物,这种人生来能在他人的生活中看到自己,就像从许多镜子里看到自己一样;对心理学者来说,所有人都是自己的碎片。心理学者对他人的蔑视,带有些许隐秘而不羁的自嘲。没有人出于爱而践行心理学:心理学其实是一种施虐的行径,是一种通过占有他人私密的存在,剥离他人神秘的光环,来毁灭他人的愿望。在将人和他们有限的资源迅速榨干之后,心理学者很容易感到厌倦,因为他不够天真,无法交友,自我意识又太强,无法拥有爱人。怀疑主义并不是心理学的开端,而是心理学自然而然的结局。它是大自然施予这个侵犯奥秘者的惩罚,这个极其轻率的人,在知识里投入了太少的幻想,最终以幻灭告终。

    少量的知识令人愉快;大量的知识令人作呕。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是不想知道。那些从来不曾因为知识而痛苦的人,从来都一无所知。

    Comment Area in Telegram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