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抉择

Essay-80

Written by Huang, posted on January 8, 2023

青年人拥有一切值得拥有的东西,但必须作出抉择——我将做什么?

background

前言

因为生病且不知道写什么,很久没有写博客了。

『青年的抉择』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只要一个人在严肃地思考一个关乎切实生存的问题,Ta就永远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一切关乎永恒的问题都是悖论与矛盾的集合体。但是,当问题来临时,它就会占据一个人的全部思绪,我们必须作出回答。

现在,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做什么?

由于我最近读书很少导致的文中引用减少非常多(没有人为这篇博客“背书”,即使我知道自己做了曲解),我对自己写作的内容总是没那么自信。所以,我不能肆无忌惮地让激情与非理性为我写作,文章的风格有一定的变化——现在处于一个过渡期。

主体

Para 1

青年的抉择时刻。

一个人不能陷入长期思考的状态,但我已然陷入其中——我无法做任何事,没有激情与目标。

不记得在哪里见过这个问题:如何选择一条路上最美的一朵花?(人永远无法同时选择两朵花)

  • 如何判断两朵花之间的优先关系(这绝非偏序关系)?

这是主观性决定的价值判断。如果两朵花摆在面前,我喜欢一朵花的芬芳,喜欢另一朵花的生命力;我该如何选择。如果摘得一朵近乎完美的花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而获得另一朵差一些的花并不需要耗费一切,它给予我一定的自由;我该如何选择。

举个例子: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省试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两首诗我都很喜欢,但其意境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怀有强烈近乎偏执的自信,为世人不容/惊叹;而后者虽是样板诗却极具个人特色,天命如此(意即:命运为诗人作结二句)。——最初我并不想作任何隐喻;第一首诗是我高中发现的,第二首诗是我前两天发现的,没想到两诗反差如此强烈、贴切。

言归正传,我该选择谁?当选择出现时,非理性知道该选谁,但它从来不考虑后果。

即便没有一个方法,我们自然 会作出选择:如果写作时,软件会一段时间未动笔后自动删除此前所写的文字,每个人都能作出选择。也就是:在必须决断的时刻,我们会作出选择,而非坐以待毙;直觉性的[Intuitive]选择需要我们在此前磨练自己的心智,让它作出较为合理的选择。

  • 何时作出选择?

阮一峰的最新一期博客介绍了一个方案:1/e-law of best choice

同时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想在18岁到24岁,一共7年时间里找到人生方向,确定未来想做什么。那么,他有2.59年(7 * 0.37)的时间自由尝试。也就是说,到了大三下学期就应该初步定下自己的方向,后面除非遇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否则就不应该转换事业方向。

我无法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这大概 是可行的。所以,我将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作出抉择,并付出读者看得见的努力。

Para 2

我的事业。

之前,我在 Purpose 中非常隐晦地提到过『我的事业』。简单来说,它是继承自非理性传统的幻梦,我希望唤醒人的主体性。苏格拉底以来,鸦片战争以来,纯粹理性主义的错误举动已然完全占领大多数人的内心;人们知道自己生活得不对劲,却无法发现任何源头,因为被内心隐秘曲解的理性推理无法发现任何自身问题。

但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地反思自己:我的内心隐秘、我的欲望、我的不对劲、我的改变。因为对『缸中之脑』式命运的屈服,我从来没有反思过:我的渴望从何而来,我到底想要什么——具体确切的表层欲望让我沉陷于徒劳的努力中,我永远无法满足自身的渴望/贪婪。一个重要的不对劲之处:任务清单式的永恒欲望,让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明知个体永远无法被他人改变,我却依旧将“唤醒人的主体性”作为自己的事业——“我”希望沉陷在西西弗式的悲哀命运中,“我”要将自己投入到为“唤醒”[意识结构不同的]人类灵魂的斗争中,“我”要让世界统一于我的[类Hitler]式的意识形态中……『我的事业』是彻头彻尾的自我欺骗:

  • 我从来不在乎他人的命运:如果让我对电车难题作出决定,如果其中任何一个人与我无关,我都会毫不犹豫选择多数一方;如果有什么能让我稍微犹豫一下,大概就是他人对我的评价。
    再举一个例子,我小时候思考过父母离婚的场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时候我的头发比较长,我只在乎谁带我去理发。这是不寻常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知识——我发现自己可能是异类。当我回忆起母亲骑摩托车载着我时,我前面的母亲可以是任何一个他人,因为我只在乎月亮。(写完这一段后,我非常恐惧,因为我极端在意他人对我的评价)
  • 我认可的非理性传统与他人的不一样:当克尔凯郭尔孤注一掷地发起一个人的革命时,当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下“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我知道我们只是暂时的同行者。疯狂、极端、绝望、痛苦的个人主义从我探索自我开始就从未远离我,任何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障碍。我试图用纯粹情感去说服自己:世界存在希望,但是一个从未感受过也拒绝感受希望的人该如何说服自己?

一个人不在乎他人的命运,却依赖于他人而活;一个人渴求同行者,却拒绝他人——这就是我。他人不愿意听我说话,我也永远不会对他们说话。似乎只有夜幕降临,月亮用尽一切让太阳的光辉照耀于大地时,我才被允许叹息,我才能够向月亮诉说。

我的事业永远不会是“唤醒他人的主体性”,那仅仅是我用冠冕堂皇的语言去矫饰自己Hitler式的疯狂想法。那么,我真正想要什么?

Para 3

我真正想要什么?也就是,我真正欲求什么。

瞳孔收缩不是眼神,只有睫毛轻颤、眼眶微红、泪水覆盖带有血丝的眼球才称得上眼神。

“写作的我”向来不是“我”,“流泪的我”向来不是“我”,“过去的我”向来不是“我”,“现在的我”也向来不是“我”……“我”不是一个瞬间的概念,“我”是时间的生命,“我”是面向未来的此在。

在本篇文章的语境中(跑题了),我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我并不了解自己。我只能跟随命运的脚步,它已经指示我:非理性传统的继承者(Successor of Irrationalism)。——本话题『我真正想要什么』在本篇文章中完结,下一篇文章将会对此做更多说明。


言归正传,作为青年,我的抉择是什么?

我必须在知识、经验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在我对世界还没有完全绝望的情况下,利用仅有的时间去作出一些事情。

  • 工作与事业(此“事业”与前述“事业”不同,指 career)

我考虑过大量的工作,包括程序员、清洁工、编辑、作家、厨师、服务员、公务员、教师、警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会成为程序员。[获取生产资料的]工作永远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社会与个体性格的共同选择。不再多谈,这不是我主导的选择。

  • 博客

博客的形式主要是:Essay, Book-Review, Great-People。Translation 是情绪的绽放或者时间紧迫的选择。

本博客的运营会持续到我的青年时期结束(不久前我想过完结,那是逃避),也许会以一篇长文章/书籍结束:《预言者/先知 - 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客完结后可能还会有博客计划,也可能做播客、视频或别的什么。

博客的目的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最本质的仍旧没有改变:我将在博客中向读者说话,展现自我、展现一个青年的思想转变。

  • 体系化的写作

我必须做出一些真正的东西,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达到他人的期待。一个题目《失时症》在考虑范围内,但是还是没办法厘清我真正要表达什么。这个题目一直游荡,我无法抓住它。

另外,本篇文章写了四个多小时;我应该学会每次写一部分,这是体系化写作必备的能力。今后,有些博客将以连载的形式发布。

  • 他人

深入认识活死人,至于具体的他人就随缘了(换言之,不再主动寻找朋友)。如果一个人希望进步,就必须同他人交流,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疯狂的境地,也许这时候朋友的支持会让我们更快恢复。而同时,如果他人陷入困境,我们同样可以向其伸出援手。——人绝不仅仅拥有自己。

=> 也就是,未来几年的时间,我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这些事情上。

后记

我分不清“做”与“作”,这并不重要。

Comment Area in Telegram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