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的向死存在可以概括如下:作为个别的『此在』,先行到死,看清楚了丧失『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于『操劳』和『操持』,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筹划』种种生存的可能性,面对由『畏』敞开的威胁而确知它自己,因负重而激起热情,解说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实际,在『向死存在』中获得自由。
——《存在与时间》
前言
——之前写的一部分前言。
(因为一位读者的建议,本博客后续行文将减少使用无价值 的所谓术语或生造的词语,不再堆砌辞藻如Essay-81前言。而是希望用更实在的语言、更具有生命力的经历去阐明。实际上,博客有时候行文很怪异,是因为文字自己从指尖蹦出来,而不是我思考得到的。有时候我重读自己文章的时候也感觉很陌生。)
前文所提到的『二元世界』指称的是“二元化的思维”,也常常被称作是“学生/线性思维”——一切都没有缓冲地带。例如,darlin’ i’d wait for you 题首所说的“一瞬间的温柔,最让人沉醉” 以及 我此前不断说明的永恒,它们中间难道没有任何值得我记录/铭记的东西吗?从前我所谈论的是世界的两端,是 Essay-54 中臆想的、无法挽回的极端者。这导致我在生活中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策。
言归正传,本篇文章并不想对『二元世界』作批判,而是希望为自己过去的失误做一次有失偏颇的总结只谈到了“阅读”,同时为各位读者、甚至为现代青年人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我们失落在当下。
人们谈到的“活在当下”所意蕴的东西太多,导致我仅仅只能沉湎于当下的悲伤。这是错误的理解,也是本短语的含糊不清之处。就像 Ted Chiang 所说的,Chat-GPT 是网络文本的模糊化;“活在当下”所谈论的是模糊的现在——它应该是现在去探寻/现在去做,而不是现在去流泪/现在去控诉/现在去自怨自艾。
我希望在本文中展现的缓冲地带是:瞬间与永恒之间的时间。
主体
Para 1
我[们]所处的困境。
↘ 题外话:我从前热衷于讽刺无私的爱,热衷于批判家庭观念、血缘关系、无可理喻的爱情。这是个人主义的病症。
现代青年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个人主义』,但我现在无法针对其做有意义的事情。其他挑战还有:没有缓冲地带的“学生思维”、无法摆脱的虚无主义、三年压抑中丧失生命力的生活等等,这是他人无法介入的困难。那么,是否存在他人可以介入的困难?也许有,也许没有。
在本段中,我希望讲述的是:The very first task——我遇到的第一个真实的困难,找工作。我并不想写流水账,只是以其为引子。
在进入大学之后,我非常清楚一件事:我不想再继续上学了;无论是什么工作,就算是扫大街,我也不愿意被父母资助上学,也不愿天天做无价值的劳动。这种想法伴随我很久,直到去年。我从去年暑假开始准备找工作,为专业课打基础、做项目。同时也在关注就业市场的情况,很糟糕。在 2022 年之前,我总想着:无论如何,总能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就算几年后被裁员也没关系。但是,互联网就业市场非常糟糕。——我发现自己并不想扫大街。
于是,我逐渐放弃阅读。从 2022 年上半年的一周一本书,到下半年的一月一本书,再到 2023 年的空无一物。这现象在连载的博客中也能看出端倪,缺少真正有价值的 Book-Review例如:空洞的《红与黑》书评,源自于我对于文本感受的减弱。可以从连载的 Essay 中发现,我的极端化情绪越来越严重、内容越来越空洞无力、情感越来越激动而短促……而在实际生活中,我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善变、易怒,甚至无法再散步。
期间我不断引用《伊凡·伊里奇之死》:生活不可能这样毫无意义,这样丑恶。如果生活真是这样毫无意义,这样丑恶的话,那又为什么要死,而且死得这样痛苦?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头。“或许,我过去生活得不对头吧?”——但是,我无法认识到。
在前些日子,我为自己做了一幅画卷(画了个大饼)激励自己:当我找到工作之后,我就能够去学习歌唱、钢琴,就能够有一些时间去阅读。——我内心深处非常明确,这是无法做到的;这是最为典型的自我欺骗。
在我正式进入大三时,生活的压力突然冒出来、尤为沉重。仅仅是刚开学,我就发现自己和原来不一样了;非常容易叹气,眉头总是紧皱着,整个人处于一种非常颓废的状态。我的个人生活完全流落在无根无源、毫无尽头的焦虑中,回忆在这时尤为活跃。再到现在,我最近在找实习,很疲惫。
上文是对困境的简短描述。读者可能无法了解我的真实状态,我常常失眠、常常幻想自杀后的生活(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精神病症,这是遇到困境时的正常表现)。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困难,我并不能像学生生涯那样从书中找到答案。生活并不像《玻璃珠游戏》描绘的那样庸俗,它非常复杂、是无法说清的。而我的困难就是:面向生活,而非沉湎于个人/学生的、线性的、精神的、二分的、极端的世界,沉陷于外部世界的压力。(尽管博客早期不断提到的『虚无』依旧,它并不是现在的困境)
——此时,另一个问题浮现出来:我到底该做什么?我无法说清楚,不过我想要阅读、想要写作。
Para 2
长期规划——越过当下的焦虑。
世界没有教过我们如何做中长期规划,这是它的过错意思是:让青年人有信心、有意愿活下去,也是我们的遗憾。
早在 Essay-69 中我就提到了『体系化的写作』,所指的是对一个主题做真正的深挖,而不是浅尝辄止地、随心所欲地写一篇不能一读再读的千字文。因为个人经历浅薄,以及放弃阅读,我不再能发现/了解到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观念/认识,如『自我欺骗』。我在 Essay-79 中提到的两个写作主题,都要求我具有驾驭中长篇文字五万到五十万字的能力。从来没有人能够独自写作五十万字,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理解、融入他人的思想。这要求的是大量的阅读或非比寻常的经历,以及长期地写作。
事实上,我并没有依照正确的方向去做,因为我不具备忍受长期投入而没有回报的能力。换一个角度,我对于时间的认识并没有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我所思考的最远的时间是两年后。政治、经济上的不确定性,让我难以对未来作出规划。一切都像转瞬即逝、朝不保夕的样子。——自出生以来,我并没有感受过社会层面上的失望,这是迅速发展与和平的结果。但是,我忘记了这片土地上的哀嚎与痛苦,我没有意识到从古至今每一天都有战争。世界本身就是动荡不安的,我不能奢求世界给予我别样的关怀、给予我一段稳定的时间。
扯远了,言归正传。在最近大半年的生活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我是青年人,堪堪二十岁;我有时间。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书籍,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即便是维特根斯坦也做不到;它来自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来自于作者的思考、来自于他人的书籍。现代没有人能成为苏格拉底式的开创者、达芬奇式的全知者,大部分学科都极度专业化。只有深耕于一个领域,我们才会发现从前未曾了解的东西、一些超越时代的灵感。我并不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领域的探索者/博士,而是我们感兴趣的领域中有大量前人的材料,我们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动力与精神的慰藉。
此时,面向时间/未来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一位网络作家写道:“我梦想写出一部《战争与和平》般的史诗著作”,这要求他不断阅读并且练习写作、同时拥有感知生活的能力与天赋。
↘ 本段将使用抽象的语言去描绘我所认为的时间
就像时间不能被[有价值的]瞬间组成,永恒也无法被时间组成。在瞬间与永恒之间的那些时间,我们似乎永远不会回忆起它们。我所想起的往往是“一瞬间的情感波动”、“永恒的命运”,而承载真实生活的那些时间缺席了。我很难回忆起不断重复的日子,人们往往也想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以便有事情去回忆。地下室人回忆的马刀、妓女,在其记忆中尤为特殊。我试图回忆起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但是无从得知;而其他类型的回忆犹如泉水般涌出。我所能够回忆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特殊的(有时候不断重复也能够被称作是特殊),但生命并没有那么多特殊的。——也就是:我的时间缺席了,它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那么,对于认识不到自己人生目标/理想/梦想的人来说,长期规划的作用何在?答案是:越过当下。
我们这样的青年人生活经验太少,从未遇到过困难,精神意志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社会事件、经济环境)。互联网营造的密不透风的网,将每一个人笼罩其中;它是现代焦虑的主要来源,是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帮凶。——面向未来的规划,能够让我们越过当下,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我只是关注眼前的东西,那么我就必然陷入无休止的意识形态争论中。
为了说清楚“长期规划”,我们转换视角到克尔凯郭尔为主要作者的《最不幸的人》,他谈到“不幸的人缺席于现在的时间,丧失了自我生活的实在性”。我所说的『面向未来的规划』是否会使得我们缺席呢?并没有。我们在为未来做出努力时,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明确地了解我能从中得到一些东西(或知识、或满足、或金钱、或快乐),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立足于生存”。
——希望本段是真诚的,因为我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在说教。另外,钱理群的演说《如何度过大学四年?》可作为本段内容的扩展,除了有点啰嗦与口语化演说的弊病,其他都不错。
Para 3
下定决心去做。
本博客的题词是“我们应当下定决心去生活”,但许多人(包括我)熟视无睹。它是我从罗素的《幸福之路》中得到的建议,后来因为愚蠢的自负与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无知,有些鄙视这种大众化的语言、这样面向大众的书籍。两年前,我读过这本书,现在已经不太记得了,只剩下这一句话伴随着我。
我从前嘲讽马克思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认为他将人的灵魂抛之脑后,认为他不配做一个哲学家,而应该去做工程师/工匠。这是我的过错,因为对从前所受到的教育、理性的仇视,我反对一切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的观念。事实上,我要做的确确实实是改变世界。
下定决心去做,不是幻想,不是预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到。不久前,我因为过激的情绪大肆批判西西弗斯式的命运。然而,他的行为就是下定决心去做。我们感受到的虚无、无价值是存在的,所感受到的生活的琐碎、无可阻挡的命运也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因为某些东西而活,也许是情感、他人、责任,我们毕竟活着。
此前我所提到的“面向时间的规划”,是依据海德格尔与我自身经历所推断出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希望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其实作为理论家,我在本话题下谈论会显得很违和。但我还是希望给出几点建议:
- 意志力、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
-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完成要消耗意志力,它就是不可持续的。写作、阅读对许多人来说是消耗意志力的活动,对我而言是放松的手段。要找到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在此情景下才可能谈论“长期”。
- 现代社会将注意力称作流量,是廉价的;而对我们自己而言,注意力是宝贵的。
-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毫无作用。在实际中,将一个目标分为一个个小目标是无法做到的。生活不是线性的,它是不确定性的。并不是我们做到,就能够收获到;而是不断地做,突然我们已然做到。
- 摒弃预感与幻想。在 Essay-59 和 Essay-71 中,我都表达了我的预感“一切将会改变”。这是在我意识到“生活不对劲”之后做出的错误推断,因为这要求我首先去做,世界上不存在自发的改变。
后记
Life is long as always, do not worry too much for now.
这句话源自于 Distributed Systems 课程 CSE 138 的 Professor Lindsey Kuper,我常常引用这句话。这位 Professor 讲的知识是本科生级别的分布式系统,浅显易懂。在 Lecture 1 中,她提到她的女儿和猫,最后还是没有见到她们。
Professor 在看到 Twitch 讨论区看到一位同学的关于工作的问题后,回答道:Life is long as always, do not worry too much for now。
这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