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路途

简略的认识,与对周遭的解读。

# 前言

——也许一篇讲述路途的文章应该配上许多图片,但我并不打算这么做;我也不想讲些“文的精神在于人”之类的陈词滥调。

我无法带领读者一同坐上通往目的地的公交车,无法从匆匆一瞥中发现深圳的发展,无法讲述动听的故事。本文将记录简略的认识,与对周遭的解读。

# 主体

# 简要记录/真正的前言

我希望找一段科研实习提升自己的软背景,有推荐信或论文就更好不过了。频繁的期末考试结束,已是六月下旬。我向 Prof. Je 套磁。没有过多的资格评定,简单的了解后,我就来南科大旁边的南山智园上班了。说是上班,实际上时间非常自由。我给自己定的 Office Hour 是 1 pm ~ 6 pm。

早上十点左右起床,做几道算法题,吃早午餐(brunch)。正午十二点,马路对面等 43 路公交,需要等八分钟左右。我坐在狭窄的椅子上,不时侧头张望。大约三十分钟后,到站下车,又走三分钟到达工位,开始读论文或帮忙做 User Study。直到下午六点左右,下班,坐上公交,拿外卖,吃晚饭。

我所讲述的是下班的公交路途(下班时比较疲惫,没办法读论文)。

# 零散的思绪

窗上倒映的人影、未干的雨水,两者融在一起:一个疲惫的影子突兀地流泪了。《雪国》中的图景越发清晰,我早已忘却她所讲述的,留下了一段文字: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

一个念头开始盘旋:“读过这么多书,真正扎根的却只有两本:《雪国》《地下室手记》”。《雪国》是我真正意义上读过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我却无法理解她(无法从任何确定点处出发,情节、人物、文学性、哲学性;她是超越的、疏离的)……

窗外不断掠过的人影、车辆、建筑,我回忆起童年的想法(来自《大耳朵图图》):“我们看向窗外,就像看电视”。我摇摇头,毕竟不具有戏剧性。闯红灯的外卖员、疲惫的工人、宽敞的马路、一辆接一辆的车、即将拆除的建筑、建筑工地,如何组成戏剧呢?枯燥乏味的、需要自寻目的的生活,向来不是戏剧。

突然,一段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景色出现在我的眼前:窗玻璃上的污渍、蓝白色的天空、微微发黄的晚霞、拆除一部分的建筑。它并不十分美,构图也没有深意。唯一特别的是,白云与晚霞是融合的、无法分离的。云彩很有层次,在蓝白映衬之下,显得超脱(detached)。那建筑也许曾是一所学校,整体上很完整,只是楼梯留下的残缺、墙壁的色彩提示了它的身份。而污渍(也许是雨点的印记)与若有若无的“面纱”,并没有任何特别的,但我却留意到了——没有像忽略树木、车辆那样忽略。

云彩与下面类似,但要更加清晰、清澈、浑然一体。

cloud

# 后记

也许应该提及乘客。车上并不拥挤,乘客大都比较年轻,也许是因为站点的缘故(哈工大、中科院深圳研究所、南科大……)。让我疑惑的是,无论是公交,还是地铁,从我上大学以来,很少有人谈话。也许看向手机、看向窗外、闭上眼睛,我们从来不看向对方,似乎确知每个相遇的人都是过客,到站即会下车。我们这个时代是过渡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过去是什么样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微弱,即使有那么多人试图逆现代化的潮流回溯过去、回到人的本身。我们这些乘客,该何去何从?也许应该书写迷惘的篇章,就像无聊的凯鲁亚克那样;也许写人的异变,就像卡夫卡那样;也许写人的本身。

本博客面向个体写作,不再是乘客,而是散步者。

« 重新发现世界